五十年代的越剧"红楼戏"
五十年代是越剧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也是越剧"红楼戏"成长、成熟的大好时期。
当时,通过《红楼梦》研究的讨论热潮,越剧"红楼戏"演出很多。芳华剧团1951年先演出《红楼梦》,1955年再演《宝玉与黛玉》。合众剧团五十年代也演过《红楼梦》,焦月娥、徐逸秋主演。合作剧团五十年代也演过《尤三姐》,戚雅仙主演。影响较大,演期较长的是尹桂芳主演,冯允庄(苏青)编剧的《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数月,还到北京旅行演出。问题也有不少,主要是受"阶级斗争论"影响,突出"丫头"地位,塑造了一个"丫头"典型"惠香",集晴雯、金钏等于一身,表达"卑贱者最可贵"的思想。后来,作者苏青受"胡风冤案"影响被关押,剧目也受影响。尹桂芳60年代复演时,就也采用上海越剧院的徐进改编本。"宝玉与黛玉"也就从此被湮没。
这个时期的"红楼戏",最见成功最有影响的是1958年的徐进编剧和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它取众家之长,发挥越剧之长,终成为越剧"红楼梦"中的精品。六十年代又搬上银幕,再集优秀演员于一堂,金采风演王熙凤,吕瑞英演薛宝钗。于是更见精采,到处流传,为越剧"红楼梦"开创了新天地。
五十年代时期,上海文化出版社还出版过一本越剧《红楼梦》剧本。编入《戏曲小丛书》。作者洪隆,原名冯少白,曾是当年新四军重要干部,刘少奇的战友,解放前在杭州搞地下工作,解放后任民政厅长,后调到上海市文化局任戏剧处处长,因喜爱越剧,就编成这一部"红楼戏"。
这部"红楼戏",我不知道后来有否演出?它是出版于徐进本之前的。这位"红楼戏"编剧,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刘少奇冤案牵连,受尽迫害,终于因病而死。这个不寻常的业余越剧编剧,也在越剧"红楼戏"的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段插曲,也不妨顺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