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魅力:大师与佳片
国际电影节历来是各大电影公司借机宣传影片的绝佳时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收到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746部电影,比上一届增加48.3%。报名影片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覆盖的国家和地区都创下历史之最。
影迷大呼过瘾,他们将看到不少世界知名电影节上唱主角的好作品。如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雪饼》、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伍迪·艾伦的新片《赛点》、金基德的《弓》、朴赞旭的《亲切的金子》……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是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回归》,在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回归》曾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编剧奖。
德国导演克里斯·克劳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往情深:这位凭借处女作获得巴伐利亚电影奖等十项国内和国际大奖的新锐导演,把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四分钟》紧急送到上海--本届电影节前夕,《四分钟》还在进行后期制作,但在6月14日被专人护送到上海。
与佳片相呼应的,是大师阵容。本届上海电影节不再星光黯淡,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担任今年“金爵”奖评审团主席一职;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将参加电影节一系列活动;西班牙大师阿莫多瓦将出席电影节闭幕式。这意味着上海将在短短的一周内迎来三位大师,盛况空前。
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家对上海国际电影节表示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期待。吕克·贝松打破了自己不担任戛纳电影节以外任何电影节评委的先例。第一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李安说:“我非常期待。”
“邀请大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这座城市给我们带来了信心。”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说。她表示,电影节超强的人气,源于上海超强的人气。
多元文化:个性与交融
吸引世界电影界关注的,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宣传自我的平台,更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多样性能够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平台。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任仲伦表示,本届电影节的参赛参展影片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多元的思想在这里展示。”
除了大师作品外,本届电影节的参赛参展作品更多来自新锐导演,不少人拿出了他们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来到上海,比如导演莉娜·尹赫的处女作、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遭遇的《尼娜的旅行》,以及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的处女作《心力交瘁》,都颇见功力。
文明向来是以多样性并存的,各种文明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本届电影节充分体现出多国别、多题材、多角度的特点,既有像《X战警:背水一战》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也有更多美国之外的影片,包括俄罗斯、法国、西班牙、韩国、德国、加拿大、越南、日本、印度、伊朗……甚至中国影迷非常陌生的大洋洲、南美与非洲电影,这无疑让中国观众有了全新的体验。
事实上,如何开拓好莱坞之外的国际市场、在世界电影领域建立多元文化,正是本届世界电影艺术家们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议题。
任仲伦说,本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关注的,正是商业大片、好莱坞模式以外的独立制片的合作可能,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对电影产品在市场化利益驱使下越来越模式化、单一化的回应,体现了电影节的品格追求。
他说,为了回应好莱坞的强势文化,合作拍片已经成为欧洲流行的拍片方式;而另一方面,电影制作机制与电影文化精神方面的相似,使欧洲市场对中国市场的认同胜过好莱坞。随着中国合拍片政策的放宽,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强烈吸引着欧洲资金的投入。此次“中欧合拍片”论坛将积极推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拍片合作,拓展中国电影的制片空间,同时满足欧洲制片人来华寻找合作伙伴的愿望。
中国电影:光荣与梦想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这里铭刻着光荣,更寄托着梦想。
本届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副总裁康燕说,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同时,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本土,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为己任,设立了“中国新电影”展映单元,集中展映近年来最新的优秀国产电影。
中国的电影人对上海国际电影节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参加展映的影片中,中国影片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数量,有14部影片是今年“新鲜出炉”的。除了少数名家作品外,大多数作品为小制作、小阵容、小题材,其导演并不为观众所熟悉。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世界各地片商、走向世界的平台。(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