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综艺吧>综艺资讯
北京戏装一条街:技艺失传处境尴尬

[ 2006-06-29 16:50 ]

 

北京戏装一条街:技艺失传处境尴尬 北京戏装一条街:技艺失传处境尴尬

下周起,京城著名的“戏装一条街”上的20余家戏装店将从西草市街陆续搬往天桥剧场附近.

环球在线消息:昨天(28日),记者走访了该街上唯一一家百年老店——久春戏装店。该店曾与另外三家百年老店并称为“四大戏衣庄”。此外,该街上最老的艺人——年过八旬、有“盔头刘”之称的刘森溥也接受了记者专访,能做出148种盔头的他如今却面临技艺失传的尴尬。

现场直击戏装一条街 频见“甩”字

“多少年来,我已习惯了在这条街上走走,这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28日,顾先生再次来到位于珠市口东南角的西草市街,这里的许多戏装店因为要搬迁,都在门口贴出了“甩”的告示。

除了身在北京的顾先生外,近一个月来,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一些京剧名家及票友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们并不是为了要买什么,就是要来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记者看到,尽管这里既不宽敞又不繁华,却因为这许多的头面、盔头、戏装所代表的京剧文化,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最古的店铺:久春重张引来张君秋

比起几个月前,百年戏装店——久春的主人刘瑞华消瘦了不少。自从19岁来到这里嫁给张济民,不觉间已过了64年。“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实在不忍心割舍。”

果断转型 小铺跻身“四大店”

清末时,“久春”还是一家经营普通服装的小店铺。它在经营正常生意之外还经常替当铺卖些戏衣,因而招徕了许多梨园行的艺人光顾。但这些艺人来选购时,很少能选到理想的戏衣。经过深思熟虑,久春当时的老板张华庭作出决定:专营戏衣生意。此后,“久春”也渐渐有了名气。直至后来,成为与“三顺”、“双兴”、“德光”齐名的戏衣庄。

当时,张济民的父亲张月波在“久春”学徒。此后,因为张华庭的故去,张月波用积攒下来的钱盘下了这家店,他16岁的长子张济民也来到店里帮忙。“他跟他父亲学做买卖,首先是学习诚信和勤奋。”刘瑞华说,张济民从扫地、沏茶做起,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戏装知识,许多名角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重新开业 张君秋流下眼泪

“当时做生意,只要客人下了订单,店里就发货,从来不收定金。”刘瑞华说,良好的声誉使得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京剧名角都常来店里光顾。但梨园行是个起伏不定的行业,一些艺人也有走霉运的时候。当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刚出道时,在上海第一次亮相穿的戏衣就是“久春”的活。临行前,“久春”的刘师傅到了他家,张君秋一见是他,忙说:“刘大爷,我现在可是真的没钱给你。”刘师傅说:“别急,我压根儿就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来看看你,祝你演出成功。”

1956年公私合营,“久春”归入戏剧生产合作社,老店归公。张济民的新工作是在合作社门市部卖东西,刘瑞华则因为会做珠花而分配到珠花组。上世纪90年代,退休在家的老两口萌生了重开戏装店的想法,“干惯了这一行,也不愿闲着,而恢复老店也是我们一直的愿望。”刘瑞华说,“久春”重张那一天,门庭若市,一位站在店外良久的客人并未引起全家人的注意,他就是已入晚年的张君秋。“听人说,张君秋站在店外,望着新的‘久春’牌匾流下了眼泪。”

时代变迁 百年老店余一家

如今,“戏装一条街”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戏装店20余家。而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大戏衣庄”则仅剩“久春”一家。“除了我们卖的戏装质量好外,就是有诚信。”2002年,张济民因病去世,三女儿张宝筠和儿子张宝山开始主持家中的戏装生意。

“父亲去世的很突然,可惜我和弟弟都没来得及从他那里学习更多的东西。”张宝筠说,戏装用品有1000多种,是门很深的学问,自张济民去世后,已鲜有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久春”目前已不光做戏装生意,民族服装和道具等也成为他们的经营项目。“这两年,戏装生意相对惨淡,光靠它很难维持,而民族服装的销路又很好。”如今,“久春”和“戏装一条街”的买卖已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地的外国戏曲爱好者也纷纷来此订购。(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