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剧的中国化问题 评京剧版《悲惨世界》

[ 2006-03-28 09:32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由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导演系、表演系、音乐系、舞台美术系五系联合创作的大型学术京剧——《悲惨世界》于3月31号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据悉,此次推出的名著版京剧《悲惨世界》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改编,是首次在中国将长篇巨著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本。该剧从选材到改编剧本,历时两年时间,经历了20次改稿,期间各界专家都对剧本改编提出了宝贵意见,该剧于去年年底首演于中国戏曲学院建校55周年校庆,之后仍旧进行了不断的打磨。此次北大之行是该剧2006年的首次平民演出,此次主办方通过“名著京剧平民看”的形式推出这部鸿篇巨制,在票价制定上也体现了强烈的平民化色彩,10元的超低票价定会携“亮剑”之势唤起更多平民观众对于戏曲振兴的关注与热情。
据主办方透露,该剧创作出炉至今已经在戏曲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尤其是面对京剧创新究竟要走向何方的问题,反响尤其之强烈。目前来看,该剧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目前束缚戏曲改革创新的四大难题,而且对此进行了较为理想的解答。

其一:西剧的中国化问题

很多观众甚至包括大量的戏曲业内人士都认为用中国的演剧方式来表现西方历史背景之下的舶来故事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之前有很多剧种都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化了的西方剧本并不能完美的表现原著内涵,也不能够尽展中国戏曲之风韵。但京剧《悲惨世界》呈现的双重面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该剧近乎完美的阐释了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激情碰撞。德国作曲家贡德曼在看完该剧的首演之后兴奋得表示:“中国京剧演绎的这部法国作品,为东西方文化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冉阿让很东方,又没有失去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特征。”

其二:音乐的个性化特征

《悲惨世界》令人耳目一新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音乐的个性化特征。除了将原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语言进行了精彩的京剧化演绎外,该剧的作曲更是依据主演张建峰的奚派风格以及其清婉高亢的嗓音条件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点的音乐,使得唱段和演员瞬间完成了完美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该剧的成功基础。
美国加州大学艺术部部长Lejine在看完该剧后坦言:“与百老汇的歌剧《悲惨世界》相比,他更喜欢京剧版的《悲惨世界》。”他还说:“最令人惊奇的还是这部戏的音乐,因为它如此精确,总是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这其实是非常现代的。”

其三:舞台设计的亦真亦幻

京剧版《悲惨世界》整体舞台设计的创作则是原于《悲惨世界》音乐剧的成功。音乐剧《悲惨世界》舞台设计完全运用的写实的创作方式,舞台设计阵容庞大,场面辉宏。但传统的戏曲舞台没有更多的布景只有一桌二椅,因此上,立足亦真亦幻的基本理念,该剧采用了即写实又写意的舞美设计方式,通过舞台的运用给演员提供了更丰富的表演空间,不仅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开拓了京剧舞台美术新的创作思路,更在表演方面给演员以极大的空间扩充。

其四:表演虚拟化和程式性的再现

而京剧版的《悲惨世界》,不仅完成了“步步皆是景”的舞美服饰设计,更是在保持原著框架的基础上为唱、念、做、打等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并巧妙地利用行当的特长来塑造人物。创作者不仅在舞台表现手法上娴熟的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技巧,实现了戏曲舞台虚拟化的追求,更在很多细节上加入了最为传统的程式性表演,使得这部戏的中国化和民族性越发显现。
此外,这次京剧版《悲惨世界》当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分工的细化和资源的优化整合。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负责剧本创作,导演系师生负责导演,表演系师生负责表演,音乐系师生负责音乐设计和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系师生负责舞台设计,真正做到了五系联合创作,通过《悲惨世界》一剧的创作,使得一批教师推动了一批学生。使教学实践课程真正得到了体现。
此次中国戏曲学院整合该校最强演出阵容,倾情演绎这一人性的传奇,将给戏曲的创作带来一股新风,那就是大开学术戏曲之风,使得经典文学名著有了一个更好的传播媒介,自此,世界文学名著的戏剧化舞台多了一个中国身影。(来源:世界娱乐报道)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