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电影电视>影视评论
《卡波特》:拷问复杂人生

[ 2006-03-15 16:53 ]

 

《卡波特》:拷问复杂人生看电影《卡波特》的情绪比想象中来得缓慢,但是也更加猛烈。卡波特在电影快结束时候的那个凝视,代表了他人生背面的那个灵魂的疼痛,无法缓解或者稀释。重要的,早就与宽恕还是憎恨无关。

《卡波特》不是那种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传记电影。从作家卡波特追踪一起杀人案的调查开始,影片在讲述着他据此写作美国文学史上分水岭的小说《冷血》的过程。事件在往前发展着,杀人犯史密斯与卡波特的交谈也日渐深入。要深入任何人的内心都是不容易的,卡波特在试图理解坐在铁窗后面的男人的同时,离复杂的人生的真相也越来越近。

卡波特从第一次看到史密斯开始,就敏感的察觉到面前的这个人有不简单的故事。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看见佩里·史密斯,就象卡波特对他长年的助手兼好友哈珀·李所承认的那样:他和史密斯是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他有机会从前门出去,而年轻的史密斯却只能选择后门,然而一直沉堕到底。其实旧有生活的印记在楚门·卡波特身上始终挥之不去:在喧闹的社交场合中,电影多次表现他肆无忌惮的谈笑,尖刻的调侃旁人甚而自己,那种夸张的肢体动作,似乎戏谑的神态表情,只有让镜片后的那双眼睛充满了更多的不安,怎么都觉得眼前的一切全然与他无关。而只有在面对杀人犯史密斯的时候,卡波特会流露出他最真实的人生背面:曾经面临过的被遗弃、被嫌恶的内心的恐慌,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孤独和脆弱可能导致的万劫不复。所以会有男主角长时间的面部特写,他难以控制的倾诉着永难抹去的记忆,他在与史密斯交谈的过程中,清楚的意识到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关爱的对方在变成冷血的杀人者之前,很早就被社会遗弃。这一点,让他对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然而卡波特又是异常矛盾的。他渴望把史密斯的人生写成一本成功的小说,同时又由于史密斯和他相似的童年经历而生出对后者的同情。史密斯因为得知书名被取为《冷血》而感觉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尽管用安慰的话来说服他继续帮助自己写完书,却最终拒绝为史密斯再次上诉以取消绞刑。卡波特的确成功的完成了这本他毕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因此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作家。然而书的成功不是因为完美的写作技巧,亦非戏剧性的情节,而是难以重新来过一遍的人生,总是充满着这样多无法规避的矛盾,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总是会让我们怆然无语。就象电影中史密斯最终说出犯罪事实的那一刻,影片将这一段铺排得情绪逐渐推高,在杀人的夜晚从史密斯的叙述中一幕幕重现的时候,紧张、痛苦、震惊、悔恨也达到了极点。两个人都流下了泪水,史密斯不是单纯的悔恨,卡波特也不是单纯的震惊,他们在信任彼此的前提下,完成了最复杂的一次内心的交换。而这一段也昭示着,一切并非意外,而一切也远不是必然,卡波特写《冷血》和电影的主题,也不是简单的宽恕和救赎,而充满了人生难以言喻的复杂。

卡波特本人也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公开的同性恋作家,一些古怪的生活习惯,内心与周围的疏离。一直都很喜欢菲利普·西摩尔·豪夫曼,他永远成不了好莱坞大片里面汤姆·克鲁斯式的男主角,然而他的角色总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本片中目睹绞刑前那一段哭泣的镜头,菲利普·西摩尔·豪夫曼站在镜头的中央,渐渐漫出的眼泪,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男人这样由内向外的悲伤。如果不是有《断背山》中沉默而铭记的希斯·莱吉,今年的奥斯卡影帝就应该是菲利普·西摩尔·豪夫曼的。他的卡波特不会让你想起任何一个他曾经饰演过的角色,即使我必须承认《断背山》在影片上胜过本片一筹,从戏份而言,豪夫曼还是高希斯·莱吉一点点,细微处的小动作,极其复杂的内心,都非常出色。只能说,他遇到了作为演员梦寐以求的角色,至于奖项的归属,对于这样的好演员,只能祝他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