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的预告片发布没多久,孔家的后人就向《孔子》剧组和导演胡玫递上了正式声明,认为渲染感情戏是对孔子的大不敬,要求“删减孔子与南子的暧昧对白等明显缺乏史实依据并严重有损于孔子圣人形象的内容”,同时要求削减电影中的武戏和战争戏。
且不说孔家后人“维护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圣人形象”的说法略显夸张,一个更现实的情况是,名人的生平若想被拍成电影,全看他们拿不拿得出一段“有料”的情史———名人的所谓生平,通常等于情史。所以,我们几乎没在银幕上见到过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在情爱方面着实乏善可陈,更别提爱因斯坦或者牛顿,爱迪生或者诺贝尔,他们固然改变了世界,但他们的生平故事,也实在太老实了,连一点给电影工作者发挥想像的空间都没有留下。而电影,这撩动感官的玩意,必须得鲜艳。
名人传记片,首先得是一部爱情片。所以,那些拥有伟大爱情的名人,尤其是文艺工作者,频频地出现在银幕上。阿娜伊丝·宁和亨利·米勒,以及亨利的妻子琼的故事被拍成了《亨利和琼》,他们的情事够“拥挤”也够震撼;希尔维亚·普拉斯和特德的生活那样穷困,但不妨碍《瓶中美人》照旧把婚恋当成两人的头等大事。如果情史不够丰富,就创造一段———在简·奥斯汀传记中只占六页篇幅的恋情,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却成了主线。
这就难怪《孔子》自从开拍起,就要放出南子是孔子“绯闻女友”的说法,剧组接受媒体探班,提供给大家看的,也恰恰是“子见南子”这场戏,周迅扮演的南子绕孔子一周,最后满脸含笑地在孔子对面坐下,问他:“不知诗三百里有多少男女之事?”
因为,所有的故事,都要是能够刺激感官的故事,对于作为商业产品的电影来说,尤其如此。就连泰坦尼克号沉没,或者珍珠港事件,亦需凭借一段三角恋,才被梳理出脉络画出骨骼。欲望,仍是一切的动力,最堂皇的人和事背后,仍然需要用人的欲望打底子。如果《孔子》里没有情爱戏,如果没有一个女性的角色点缀其间,如果没有武戏掀起高潮,如何进行宣传?如何煽动观众的观看欲望?
各方面的专家为了说明南子出现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几乎抓耳挠腮、翻遍史书典籍,他们却忽略了,八卦是人类的天性,情爱是大部分故事的永恒推动力,至少,也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生平摆在观众面前,首要任务是设置感官刺激点,哪怕那个人是孔子。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正潜规则。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韩松落(著名专栏作家 现居秦皇岛) 实习编辑: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