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老舍五则》是国内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被收藏的戏剧作品。该剧由舒乙任文学顾问、林兆华任导演,于去年在香港艺术节世界首演并大获成功,三天四场的演出场场爆满。今年该剧将于9月14-18日在解放军歌剧院再次上演,对于热爱京味文化及错过该剧的观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新京味代表阿龙加盟 为老戏骨注入新血液
阿龙,被大家熟知和喜欢是因为北京电视台一档介绍北京历史风情的栏目吸引了相当一批观众。阿龙作为主持人,京腔京韵,朴实平和的主持风格更是赢得很多观众的青睐。他自称是一个复古的喜欢历史文化的年轻人,尤其是喜欢北京的历史文化,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的两档节目,把他的喜好和节目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节目中用独特的方式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讲述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的历史风貌。他用独特的视角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反映北京的传统文化、名家名店的日新月异。
《老舍五则》此次在解放军歌剧院的上演,主办方考虑了很多或者年轻或者知名的演员来参演该剧,然而作为新京味代表的阿龙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导的注意。作为主持人的他虽然演出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舞台演出经验,但是阿龙对于北京深沉的挚爱,对于北京文化深刻的了解,对于北京的感情与老舍先生异曲同工。生于北京市井的阿龙对于《老舍五则》这部反映老北京市井生活的话剧,无论从语言的掌握还是环境的熟悉,无疑是第一人选。
之前大导邀请北京市曲剧团演员的加盟令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特色。无论形象还是语言,他们俨然从北京胡同、四合院钻出来,这帮大爷字正腔圆的北京口音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顺理成章的融合,将为大家带来新老北京独特碰撞。
料足、味重、量大的戏剧饕餮盛宴
此次出演《老舍五则》,演员几乎一致感叹“过足了瘾”,几个主要演员在五篇短篇中塑造了多个角色,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对演员来说,是一项非常挑战演员素养和功底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出最能让“老戏骨”们过足戏瘾,大飚演技的演出。老艺术家雷恪生表示:“一个晚上,能扮演好几个角色,太过瘾了。”雷恪生出演的坏老头、油滑中介、好色总长都属于反面角色。当他在最后一幕中操着浓重的胶东话大摇大摆出场时,全场哄堂大笑,为老艺术家精湛的演技鼓掌叫好。然而最过瘾的可能是观众,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这年头可不是随便能听到,所有演员都是地道老北京,一开口说话就是满嘴的京片子,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了老北京的胡同里去了,那种微妙的腔调、拖长的尾音和平平仄仄的节奏,让“油腔滑调”的京味儿一下子成为舞台上最突出的亮点。看过该剧的马未都表示,“京油子”是过去文人对北京人蔑称,充满了无可奈何的贬意。但正是这“油腔滑调”,构成了文学中的北京方言文化,而这一支文化曾倾倒了多少人。《老舍五则》在话剧舞台上就让我倍感亲切,字正腔圆的北京话传递的不是信息而是感情。
五个小戏节奏紧凑,整场看下来并不感觉疲累,武术、曲剧的专业级展现更是锦上添花的亮点。有真材实料的功夫演员被邀登台献艺,舞台瞬间刀光剑影,犹如一部武侠巨作。在话剧作品中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武术表演已属罕见,加上大导的巧妙编排,让几位武功高强、身怀绝技的演员为该剧锦上添花。
大导的“放纵”与“坚持”最具实验色彩的现实主义戏剧
“前卫、先锋、实验”是外界给大导的标签,然而在此次《老舍五则》的创作风格上,林兆华表示,老舍先生的戏剧必须是现实主义风格!大导在充分保持老舍先生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实验戏剧元素。
首先,在故事构成上,将5个毫无关联的短篇衔接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是用这五个不搭界的故事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三教九流的市井图。其次,在舞美的创意上,几乎是大导用纸比划出来的。舞台的设计非常有未来感。传统意义的老北京戏剧一般都是大实景,至少一个四合院,一个天桥广场。大导毫不客气的说,要这么干,一晚上演四五个短剧,甭看戏了,光换景吧。现场的表演舞台背景非常简约,三块草帘子、几把椅子、一截粗绳子,几乎就是全部的道具。
在这个中性的空间中,不仅完美的将五个不同场景统一结合起来,又借鉴了传统戏曲的空间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在《老舍五则》的灯光设计上,让所有演员对大导的固执和坚持一览无余。很多演员提议应该给一些面光,然而大导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后来大家知道,导演就是需要一种凌厉的光线,而演出结束的反应确实出奇的好。大导并非一味的固执坚持,他的“放纵”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太多假了,不用你在舞台上继续假”他提倡演员在舞台上不失去自我,他会留给演员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而不强加导演意志给大家。他要求演员们把“扮”去掉,要用自身的气质和感觉去体味。他说“当演员在舞台上不演戏的时候把戏演好,就有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小佳噜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