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星夜相声会馆”市场成熟后,会成立公司或设立法人吗?
李菁: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因为王玥波他们也是有单位的人,我们暂时是一个松散的组织。
新京报:除了“星夜相声馆”,现在北京的相声剧场非常多,你对小剧场相声的现状怎么看?
李菁:现在是小剧场相声蓬勃发展时期,是个好事。它能培养演员,能扩大队伍,很多年轻人能加入到从业队伍里来。但长期下来还是适者生存,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到稳定期,不可避免一些人和社团要被淘汰。
何云伟:现在很多小剧场演员,有一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没和老师专业学过相声。看到相声这么火,跟着录音听学两遍,就敢到剧场演出,还没经过大浪淘沙。
新京报:离开德云社之后,应该有很多人想拜你们为师吧?
何云伟:也有,要看是否适合。
李菁:收徒和拜师是一个双向选择,老先生告诉我们,师仿徒三年,徒仿师三年。不是说今天磕头就建立师徒关系,要有了解的过程。老师看学生要看他有没有资质,是不是真心想做这行,如果是喜欢又愿意付出努力,孩子和师傅对脾气才可以收。徒弟选老师也是一样道理,是否喜欢老师的表演风格,但不是说徒弟就和师傅要一样,相声是最张扬个性的东西,师傅和徒弟必须不一样,你看何云伟和他师傅表演风格就不同。
新京报:你们的时间和精力能收几个徒弟?
李菁:我最近不考虑收徒弟,除了前面说的条件,我还要对他负责任。
何云伟:我现在也不考虑收徒弟。话说回来,相声多数还得在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看侯宝林徒弟不少,不说超过老师,哪个徒弟能和侯宝林先生并驾齐驱呢?马三立的徒弟也是同样的道理。侯宝林就超过了他的师傅大面包(朱阔泉)。徒弟资质不好,老师累死徒弟也出不来,徒弟本身的天赋是最主要的。现在很难找到像样的好苗子。北京的孩子完全没有生活压力,至少回家有地儿住,没有这样的动力也比较难让他出来,如果酷爱的话你要耐得住寂寞。
来源:新京报 编辑:刘小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