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文化资讯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还大遗址以尊严
2011-02-23 15:00:26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那些人和事

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采访的两天时间里,记者的心被一种莫名的兴奋鼓荡着。

为保护大遗址,这个特别能战斗的英雄群体抛家舍业,不计个人得失,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在第一线。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初步完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全国乃至世界大遗址保护蹚出一条新路,树立了标杆和典范,为西安市城市建设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采访中,记者与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的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有过一次长谈。他认为,西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的人文资源。尤其是大唐盛世,以其开放、包容、积极的气魄和形态,将中国的历史文明推向了顶峰。唐大明宫正是唐长安城中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万国衣冠、国泰民安的历史活剧,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记忆。唐代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不仅仅是西安人的事,它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大明宫遗址,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1.由盛到衰的大明宫

对于大明宫,不是所有读者都十分清楚,记者有必要花费一点笔墨,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群。

大明宫是唐代建筑,被誉为中国宫殿巅峰之作之一。唐朝开国后,那些大小官员们暂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就把隋朝留下来的大兴宫拿来使用。不过把名字改了一把,称为太极宫。太极宫地势低洼,加上西安(古代称长安)夏天天气热,皇帝每逢夏天都要到渭北高原的九成宫避暑。李世民当皇上后,每次避暑都想把老皇帝李渊喊上。哪知道李渊迷信,说隋文帝是在九成宫死掉的,去了那里心里别扭,说什么都不肯去。李渊想重建一宫殿,但他儿子当今掌着权呢,不好意思开口,让李世民猜他心思。李世民还算聪明,总算琢磨透李渊心里想什么,于是决定再建一个比太极宫更豪华的宫殿,这笔钱从李世民个人攒下的钱里支出。最后选址在地势较高的龙首原高地,定名为大明宫。皇帝盖宫殿,得好一阵子呢。大明宫还没盖好,李渊就去世了。就连李世民本人,也没在自己下令兴建的大明宫住过一天半日。

建造大明宫还真不容易,盖盖停停,停停盖盖,一直到唐高宗手上,将这半拉子工程接过手来再建。这一盖,断断续续用了30年时间,花了多少银子无从统计,单说所用工匠就有10万余人,还不算搬砖的、和泥的。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不就是办公嘛,要那么大的地盘做什么。错了,唐朝皇帝要的就是那个气派。当时的世界,长安是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政治、经济、外交等空前繁荣,万国来朝,千邦来贺,没有像样的宫殿怎么说得过去?于是就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唐朝的17个皇帝曾在这个巨大的建筑群里登朝理政。

大明宫占地5200多亩,是现在北京故宫的4.5倍,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12.7倍,是英国白金汉宫的15倍,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300亩。

再好的戏也有谢幕的时候,再辉煌都会成为过去。公元904年,随着唐昭宗迁都洛阳,昔日炫人眼目的大明宫被拆毁,仅余台阶和夯土。

2.西安宣言与大遗址保护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近百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达成《西安宣言》。《宣言》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

提起大明宫遗址保护,真是件一言难尽的事情。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面积大,保护措施不得力,大明宫遗址随时存在被人为损坏的可能。

在大明宫遗址区3.5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着西安市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棚户区居民多来自河南。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大批河南难民拖儿带女,逃难来到西安。这些难民着实被原来低洼区的水淹怕了,长了记性,便在地势较高的大明宫遗址区安家落户。陇海铁路修通后,又有一批河南人沿铁路逶迤而来。这些人家境均不富裕,欲建造好点的房屋没那个能力,待有能力将房屋建造得好一些了,又因为大明宫遗址受保护的原因,国家不允许。在长达70年时间里,这块被称作“道北”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没法挖下水道,因为怕破坏大遗址。不能盖楼房,牵扯到挖地基的问题。越贫困的地方,事情越多。打架的、斗殴的、吸毒的、赌博的,在棚户区都有。

除了脏乱差的棚户区,大明宫遗址区范围内还有10多个城中村,88家事业单位,涉及到2.5万户10万余人。极少数的文物管理人员,要保护3.5平方公里的大遗址,和生活在这里的10万余人讲清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大明宫保护办文物局副局长吴春对记者说,这几年经济发展太快,想搞基本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很多,直接威胁着大明宫遗址的安全。文物保护人员少,经常顾得了东,顾不了西,顾得了头,顾不了尾。当时我们心里都很着急,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大明宫遗址就没了,将来想保护没东西可保了,还搞什么考古?没可能了。大明宫遗址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如果在我们手里被毁坏,我们将是千古罪人。当时,陕西和西安文物工作者多次联系有关部门,要求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大明宫遗址保护问题,将《西安宣言》落到实处。

2008年10月,记者到西安工作后,正是大明宫遗址区拆迁攻坚阶段。登高远望,大明宫遗址区布满凌乱不堪的建材市场和拥挤得密密实实的棚户区,不由叹道,要把如此之多的单位和用户搬迁,困难委实太大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