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文化资讯
影像作品渐成收藏热门
2011-02-11 15:39:04      来源:成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影像作品渐成收藏热门

当国内书画收藏市场方兴未艾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影像收藏也开始崭露头角。与中国百余年的影像发展史及当下国际影像市场发展极不相称的是,国内影像作品的价值被低估。昨日,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影像收藏可谓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一块价值洼地。专家建议,收藏者可以把握影像收藏的契机,加入到影像收藏的行列。

影像收藏尚未被广泛接受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字画值得收藏,年代久远的珍玩器具值得收藏,资源稀缺的珠宝名石值得收藏……“中国的收藏传统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收藏的物件大多还是那些传统观念中的东西。”业内专家直言,作为艺术收藏品,影像作品因其可复制性受到了藏家的质疑。摄影艺术家刘雷说:“东西方收藏文化的差异,使得影像收藏一直未能深入国人的心。”如何看待影像作品的收藏价值?刘雷进一步解释说,艺术家将其作品投入市场,需要确定好规格和张数。对于新的作品,一般从两个方面确定一张作品的价值:作者亲笔签名和版数限量。作者的亲笔签名代表了作者对自身作品的质量保证,一旦违背这个市场规则,就说明这个作者的“道德”有问题了,他也将被这个市场摒弃。

“大眼睛”照片曾拍出30万

16年前,一名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当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而“大眼睛”也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今天,这幅照片已不仅仅是我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2006年,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有人把它视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

据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负责人李欣介绍,2010年北京华辰春拍中,纪实摄影占成交额的60%,基本上一张纪实类照片拍卖一次,价格就可以增长10%至30%。艺术品知名网站ART PIRCE的分析指出:从1990年到2008年春,影像市场的成交额上涨了131%,成为所有艺术品类别中上涨最快的。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涨幅55%、排名第二的雕塑板块,摄影收藏和摄影市场开始成为人们热门的话题。业内专家强调:“尽管影像收藏还没有像国画、油画的收藏那样形成规模,但也已开始萌芽。大众开始认可影像作品的收藏价值。”

纪实类作品更受欢迎

收藏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从整个影像收藏拍卖市场来看,影像收藏作品大体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实类作品(包括具有历史性特点的老照片);二是以摄影作为媒介进行再创作的当代类作品。目前国内拍卖市场走势表现较好的是纪实类作品。该专家分析说,也许是国内藏家对当代类作品的知识储备结构不完整,专业机构对作品的理论导向也不够,国内藏家解读当代类影像作品有一定难度。

事实上,一些中国本土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已经逐步进入国际收藏家的视野,“中国印记”就是他们的方向标。有“影像魔术师”之称的摄影师杰利·尤斯曼曾说:“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摄影收藏家,他们偏爱收藏中国的摄影作品。因为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使得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