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文化资讯
北京门联 关乎脸面
2011-01-18 15:41:24      来源:新京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岁末将至,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发幽古之思,思考一些与传统有关的事情。本版约请作家肖复兴写了一篇有关“北京门联”的文章。肖复兴先生多年来走街串巷,搜集“北京门联”,读来真是熟悉又陌生。遗憾的是,“门联”这种最生活化的文化,在逐渐离我们而去……今年假期,咱们不妨循着此文的线索,前往一观。

我一直以为,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成为了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国外的城市里,即便有古老宏伟的建筑,建筑有沧桑浑厚的门庭,但它们没有门联。当然,在我国其他城市里也有门联,但都不会有北京这样的普遍,而且大多城市的门联,可以说是从北京这里学过去的,蔓延开的。

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可见门联在北京的历史之久。当然,这样的帝王门联,是悬挂在元大都的城门之上的。我这里所说的门联,是指一般人们居住的院子大门上的那种。

作为老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四合院,大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给人看的一张脸,所以叫做门脸儿,自然格外重视。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皇帝在时,是不允许涂红色,都是漆成黑色的,只有到了民国之后,大门才有了红色。所以,现在如果看到那种古旧破损的黑漆大门,年头一定是足够老的了,而那种鲜亮的红漆大门,大多是后起的暴发户。

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是双开门,这不仅是为了大门的宽敞,而是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这就为门联的出现和普及提供了方便。这种最讲究词语和词义对仗的门联,和左右开关的对称大门,正好剑鞘相配,一拍即合。

北京人,一贯是把门和脸放在一起等同看待的。门联,对于四合院的大门,就是这样的重要。正桩儿的四合院,正如西洋人穿西装一定要戴领带一样,如果大门上没有门联,一般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外地人外国人看北京,看什么呢?胡同越来越少了,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大门上的门联,一般都得有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岁月风霜的剥蚀,本来就已经所剩不多,这样的胡同和四合院大批量的拆迁,自然也就越发难以见到了。

托“门联”言志

我只能把我这两年走街串巷所看到的一些门联,赶紧介绍给大家,有兴趣者,可以前往一观,兴许过不了多久,它们便再也看不见了———

“读书使佳,好善最乐”(前孙公园65号)。

“多文为富,和神当春”(西兴隆街53号)。

“绵世泽不如为善,振家业还是读书”(庆隆胡同3号)。

“芳草瑶林新几席,玉杯珠柱旧琴书”(保安寺10号)。

“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南芦草园12号)。

这几副门联,都是讲究读书的,我们的祖先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所以,老北京的门联里,这类居多,最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源头得活水,顺风凌羽翰”(南柳巷35号),“源深叶茂无疆业,兴远流长有道财”(南晓顺胡同16号),“道因时立,理自天开”(南柳巷29号),这三副,前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源”,后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道”。第三副所在的那家,原本是一家当铺,后来当过派出所,不管干什么,都得讲究个道和理。这门联好就好在把道和理说得与时世和天理相关,让人心服口服,有敬畏之感。

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比如卖酒的:杜康造酒,太白遗风;洗澡的: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剃头的: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当然,在门联中,一般住户,不在意那些的一语双关,着意家庭的更多,或祝福家声远播,家业发达———

“世远家声旧,春深奇气新”(洪福胡同16号);

“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北大吉巷47号);

或期冀山光水色,陶冶性情:

“圣代即今多雨露,人文从此会风云”(群智巷53号);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草场三条13号)。

但更多的还是讲究传统的道德情操———

“惟善为宝,则笃其人”(草厂五条27号),讲的是一个善字。

“恩泽北阙,庆洽南陔”(草厂七条12号),诗经里有“南陔”篇,讲的是一个孝字。

“文章利造化,忠孝作良园”(中芦草园3号),讲了一个孝字,又讲了一个忠字。

“江厦勋名绵旧德,山阴宗派辟新声”(西河沿154号),讲的是一个德字。

看门联,要抓紧点儿

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仅仅是老北京门联的一小部分了,不知还有多少精彩的,已经和我们失之交臂。仅就我听说的,原广渠门袁崇焕故居就有:“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大外廊营谭鑫培英秀堂老宅有:英杰腰间三尺剑,秀士腹内五车书”。再往前数,在曾朴的《孽海花》里,还记录着保安寺街曾经有过的一副有名的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此门联民国时还在,曾经让朱自清先生流连颇久。

还应该补充这样几个门联,都是独眼一般半副。一在南柳巷林海音故居对面51号,右边半扇门上,“香光随笔是为画禅”。一在杨梅竹斜街90号,左边半扇门上,“合力经营晏子风”,据说是因为大院里新搬来一户,为了把房子往外扩大一些,就把右边的大门给卸了,换上了一扇小门,便只剩下了这半副门联,这么多年来,让晏子一人孤胆英雄一般独挡风雨。

真的,在越来越多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拆迁下,在越来越多的高楼挤压下,我觉得这样的门联快看不见了,或者说要看以后得去博物馆看了。要看得抓点儿紧了。

□肖复兴(作家)

来源:新京报            实习编辑:任爱凡




更多新闻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