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好出演话剧《日出》。 柴春霞/摄
近几年,由明星主演的舞台剧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的片酬不至于像影视剧那样占到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但他们的加盟在给舞台剧带来宣传噱头的同时,也意味着成本的大大增加。因此当有人问陈佩斯为什么不请些明星来合作演戏时,他就直言:“我们请不起明星。”经常看话剧的观众都知道,有明星的戏不一定好看,没有明星的戏也不一定难看,那么什么样的戏请明星,导演又将明星如何排兵布阵,不同的话剧团体有不同的方式。
国有院团 大堆明星保戏
在北京演出最多的两大国有话剧团体——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去年都是排出了最璀璨的明星阵容来出演大戏,巧的是,人艺的《窝头会馆》和国话的《四世同堂》还都是“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请的是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和徐帆组成的“五星阵容”,五位演员都是响当当的实力派,基本代表了北京人艺目前的中坚力量。《四世同堂》则启用了辛柏青、朱媛媛、小陶红、孙红雷,还有外请演员黄磊和殷桃,虽然他们在影视剧已经成绩斐然,但在舞台这个吃功力的地方,他们还是年轻的新生代。
即便是两部好作品,如果不是在国有院团的体制内,能请到这么些明星恐怕也是天方夜谭。前两年葛优出演老舍话剧《西望长安》,如果他不是全总文工团的演员,想请葛优这么大牌明星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背靠大树好乘凉,演戏做事也是如此。所以,拥有众多明星资源的剧院,只要有好作品,召唤明星演戏就好比让孩子回家吃饭一样,除了片酬的因素,还有体制上的便利和约束。因此,请明星、出好戏的任务是拿着国家拨款的国有话剧院团责无旁贷的事情。
民营院团 保戏不保明星
北京民营话剧团最近两年来蓬勃发展、多如牛毛,但做出口碑,贴出戏单就能卖票的也无非是两家——“麻花”系列和陈佩斯舞台剧,在启用明星的立场上,因为两家都属于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也使得他们在发展壮大之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创建之初,“麻花”每年的贺岁剧都会请一些明星来出演,比如何炅、谢娜、瞿颖、林依轮、满江这样主持人或歌手主演或者客串演出,陈佩斯也在最初请过老搭档朱时茂,但随着慢慢积累了口碑和人气之后,他们发现观众并非只认明星,即使没有明星观众照样会卖票,因为观众已经大概了解他们做戏的方式,相信戏的品质,而非宣传噱头来博眼球。
民营剧团在创立之初会邀请明星,但也是在有成熟的剧本基础之上,并不存在“以人保戏”的局面,很多时候明星只是招牌,等知名度有了,口碑建立了,他们在“戏”与“明星”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把精力花在剧本上,而不是请明星。就像《茶馆》、《雷雨》这样的剧本,谁演都能卖票,民营剧团在精打细算投入与产出时,必然倾向打造一个好剧本,这样才能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明星”。
港台剧目 导演保戏保星
港台话剧在内地市场最有票房的就是香港的林奕华和台湾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两位导演虽然在他们每部戏中也都尽可能使用明星,但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用的明星基本都是过气但有实力,或者是二线明星,这样做无疑也是为了兼顾宣传噱头与成本。
和内地剧团不同的是,港台的舞台剧在“导演中心制”这一点上贯彻得更加彻底和完善,林奕华和赖声川都有自己固定的班底,可以控制资金运作,因此他们做戏,首先要让买票的观众关注到是“某某导演作品”,而不是“某某明星出演”,也只有这样,导演才能让他们的每部作品都有一脉相承的气质,而明星只能是锦上添花,选择合适的明星来纳入他们的导演体系,呈现的还是“林奕华”、“赖声川”的作品品质。说到票房,明星固然是一方面,但绝大多数观众会因为看导演才选择他们的戏。港台导演的这种做法,和很多内地导演飘忽不定的个人风格有很大不同。(和璐璐)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实习编辑:任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