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文化资讯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 如何给春节增添新的文化符号
2011-01-13 15:57: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辛卯兔年春节,渐渐向我们走来!一场热热闹闹、欢乐祥和的全民族的文化大戏,正徐徐拉开帷幕……

过春节,民间也叫过年,对于华夏各族儿女来说,是一件隆重而神圣的大事、盛事、喜事。可是,现在不满意的声音,抱怨的声音,似乎也在增多,最典型的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多,比如,第一,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前家家户户买年货、忙过年,现在不少家庭是到饭馆去吃年夜饭;自打有了手机短信,上门拜年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第二,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吃到美食,才能穿上新衣,现在可谓是“天天都在过大年”。第三,随着“阳历”的引进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外来文化,包括“洋节”,也在不断地侵蚀我们传统节日的地盘。

但是,传统的“年味”与我们渐行渐远,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与态度。既然,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我们就应该加倍地去珍惜它,呵护它,经营它……既要传承,也要发展,从而使春节文化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不仅有健康扎实的内容,而且有丰富文明的形式。

首先,不断增加新的春节“符号”。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是靠一系列的符号来维持的;符号的残缺,会使传统节日的“味道”弱化;符号一旦消失,该传统节日也必将随之消亡。中国的春节,符号本来极为丰富,从腊月初八起,启动的“符号”主要有:煮“腊八粥”、祭灶、扫尘、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放爆竹、耍龙灯……直至正月十五。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春节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其中的一些“符号”,特别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符号”,显然已不大适合今天的现实了,所以要有所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符号”,否则,过年要“有意思”就很难了。这些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如举办“春晚”等,但是,还很不够,我们的民俗专家及有关的文化工作者,需要为此作出特别的贡献。

其次,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规定与条例,提倡和鼓励某些有价值的内容与形式,来进行必要的调节。比如,适当增加春节的假期。现在的法定假期实际上只有三天,加上前后调休也不过七天,相对于春节我们这个“最大的节日”,“最重要的节日”,假期的时间相对短了些。当然,增加更多的法定假日也许有困难,但适当调整现有假日的分布还是可能的。这样,人们才能把生活的节奏真正放慢下来,好好地品味一下千年传统“年味”的香醇;真切地感受一下春节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族情、乡情、友情、亲情及爱情的温暖。

中国的春节文化早已走出国门,如今正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伴随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古老的春节文化必将勃发新的生机,过春节一定会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意思”的。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春节这一文化盛宴吧!

(作者沈兴耕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实习编辑:任爱凡




更多新闻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