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亲子
你是否打孩子:沟通胜过打骂!
网易    2010-04-27 09:32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近日,英国法院裁定,一名出手打10个月大男婴的父亲应付50英镑的赔偿金。这名婴孩因为弄倒电视机上的相框被父亲掌掴。

  英国《每日电讯报》消息称,男婴在婴儿椅上蹦蹦跳跳时撞到电视机,将全家福照片弄倒在地,导致现年24岁的父亲大发脾气。男婴的母亲发现他脸部受伤,脸颊还有指印,但父亲表示是小男婴“夹伤”或“拍伤”自己。她带男婴去验伤,医生发现是掌掴造成的伤痕,于是报警。检察官劳森(Neil Lawson)表示,这名来自英国德翁郡(Devon)奥克汉顿镇(Okehampton)的父亲坦承,他在男婴的母亲下班返家时,出手打男婴。这名父亲遭判16周刑期,缓刑1年,并需做60个小时的小区服务以及接受一年监督和接受愤怒管理课程,还得赔偿男婴50英镑。

  网易亲子调查:只有3成家长没打过孩子

你是否打孩子:沟通胜过打骂!

  教育专家都在不断的重复教育家长:不能打孩子,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现实生活中,一向信任教育专家们的家长们唯有在这个事情上最不买专家们的帐,调查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证据:只有33%的人没打过孩子。

  一、打孩子算不算违法?

  宝宝长大了就会变得越来越调皮,经常会让你抓狂,有的爸爸妈妈们就会忍不住打孩子,那么打孩子真的是合法的吗?我们先来了解下各国关于打孩子的法律条文。

  中国: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辽宁省就曾颁布法规表示“家长打孩子警方须制止”,草案中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制止并向公安机关举报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出警,予以制止,并依法做出处理。

  美国:虐待孩子可能失去抚养权

  美国法律上确立的儿童虐待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情绪上的虐待,肉体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显的例子),对儿童照料上忽视和性骚扰、性侵害。

  通常情况下,对有关的虐童案各州的法院可以做出几种裁决,一是允许州政府把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二是允许孩子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三是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由他人收养。

  加拿大:打孩子屁股都要被起诉

  加拿大联邦参议院通过一项新提案,父母打孩子屁股将会被起诉。

  瑞典:揪耳朵也违法

  “儿童也是完整的人,他们的权利应得到全面的保护”,1979年7月,正是在这种立法理念的推动下,瑞典全面禁止体罚儿童的法律生效,这意味着父母们关上家门打孩子——无论扇耳光、打屁股、罚跪或是揪耳朵,都属于非法行为。

  英国:打孩子合法

  自1860年以来,英国法律这样规定,如果父母认为打孩子是唯一的 “合理惩罚”方式的话,打孩子是合法的。在这一法律下,英国父母打孩子的状况随处可见。《泰晤士报》曾做过全英国范围内的民意调查,采访了1045名成年人,就是否需要立法禁止打孩子询问他们的态度。结果,59%的调查者表示,他们不希望对现行法律做出修改,认为应该永远保留打孩子的权利,只有35%的人支持立法禁止打孩子。

  二、妈妈注意,6种情况下绝对不能打孩子

  尽管现在家长们大多不主张打孩子,但多数家长,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打,打完又自责不已。但是有些情况是绝对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岁宝宝无理取闹,妈妈要怎么办?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妈妈们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宝宝: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当宝宝犯了错误,除了打我们可以这样做

  ★ 当孩子去有危险的举动时:

  一位妈妈说,通常她也不认同打人。但是,在她三岁的女儿把自己的手指头伸进插座之后,她开始觉得有必要了。她说:“当时吓的我的心脏差点就要停止了。我把她狠狠地打了一顿,因为我真的好害怕,而且我想要让她知道,这有多严重。”

  让孩子印象深刻

  解决方法:相信换了其他的一些家长,在这种情况之下也会有想要打人的冲动。然而,这个妈妈可能只是成功的打了她的孩子,让她记住了被打的痛苦,可是并没有让她明白做错事情的本身。如果妈妈能够蹲下来,看着女儿的眼睛,抓住她的肩膀,用同等害怕和生气的语气说:“你不可以再把手指插进插座里。”可能更能成功地表达她的意思,让孩子记住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 当孩子不听话时

  有的家长说,在他们看来,唯一能让孩子听话的方法,就是用打他来威胁。而这些家长之所谓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在孩子面前缺乏权威的声音。

  建立父母的权威

  权威的声音,是最有效的管教手段之一。我们很多人都会记得,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有一些大人,能够用一个字,甚至只用一个眼神,就能很快阻止我们。这些大人,也许是爸爸妈妈、老师或教练,他们具有真实的权威,因为他们用来要求我们的,不是恐惧而是道德。说到做到,有责任感有权威有信用的父母才是孩子心中可信赖的父母,当父母具有了权威的时候,就不再需要用打孩子来威胁他了。

  ★ 当孩子骂脏话时

  一位妈妈描述了她七岁的儿子,有一次在别人家做客时说了一句脏话的事情。她说:“我觉得很困窘而且很害怕,所以我打了他。我不想让别人以为我没有好好教他。” 可是在这位妈妈打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事情变得如何呢?她困惑地说:“他给了我一个非常仇恨的眼神,让我全身发抖。我马上知道,我做错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说脏话的粗鲁行为而觉得不好。他表现得好像他才是受害者一样,对我非常生气。”显然,这位妈妈虽然打了自己的孩子,却并不能让他改变说脏话的粗鲁行为。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那么这位妈妈可以怎么做呢?她可以非常冷静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可以讲这个字。等我们一回到家,就来谈谈这件事。”然后,在讨论了不合宜的语言之后,她可以让他写一张小纸条或打电话给去做客的那家主人,表示道歉。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一个巴掌能教给他更多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让他能够知道其他人的感受也很重要,不礼貌或侮辱的言行是不被允许的。

  点击欣赏更多心理情感话题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