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时尚消息:眼下正是“斗蟋蟀”的时节,济南英雄山下小市儿上买卖蟋蟀的生意火爆起来。
蟋蟀,北方俗称“蛐蛐儿”,身体呈黑褐色,雄的好叫,两翅摩擦能发声。
在济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孩子每到秋天也喜欢斗蛐蛐儿。斗蛐蛐儿首先要逮蛐蛐儿。一到假日,孩子们就带着蛐蛐儿罩到四郊乱草堆、石头缝里去找,听到叫声逮着活蹦乱跳的蛐蛐儿如获至宝,赶紧装到用旧本子叠成的长筒三角形的蛐蛐儿包里。小时候,寓居老城区的我因逮蛐蛐儿认识了边庄闸、红桥(今青年西路南首)、铁篦子(今省中医西)、人民广场(今泉城公园)这些地方,有时还偶有“意外收获”,如北园菜畦里捡几个脆萝卜,南山地瓜地里挖几块地瓜。黄昏时分,小伙伴们捏着一把盛着蛐蛐儿的纸包及用青草土法制作的“蛐蛐儿胡”,忘记饥渴,忘记疲劳,像凯旋的战士“满载而归”,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喜欢逮蛐蛐儿,可以光顾蛐蛐儿市。我小学是在南城墙下一所小学就读的。学校东升官街路南人行道上就有蛐蛐儿市。每行至此,用小陶瓷罐盛的蛐蛐儿摆满一地叫声一片。个头有大小,价格不一样,“全须全叉”个头大的自然就贵。此外还有附带卖“蛐蛐儿胡”的。 “蛐蛐儿胡”用老鼠须做最好。老鼠须“蛐蛐儿胡”挑逗蛐蛐儿时,蛐蛐儿会感觉痒痒的,牙板儿张得大,产生“角斗”的欲望。
听前辈说,蛐蛐儿最喜食毛豆,也有喂大米粒的。养蛐蛐儿最好用红泥加工成型的蛐蛐儿罐。小时候,玩伴每家都养着几只蛐蛐儿,以自家不用的旧茶缸、罐头瓶、旧铁盒子等,放入干湿适宜的黄泥砸平而成蛐蛐儿罐。有时玩伴在游戏玩耍之际突然冒出一句:“咬咬吧!”对方心领神会,立刻飞跑回家端来蛐蛐儿罐,双方蹲在地上,把蛐蛐儿取出过到较大的罐内,经“蛐蛐儿胡”一挑逗,双方的蛐蛐儿就张着牙板儿凑在一起咬起来。有的蛐蛐儿“未斗先叫”,玩伴调侃为“唬头篓子” ;“角斗厮杀”中个头大的“下嘴子”(牙板儿朝下张开)能把小蛐蛐儿顶出罐外。如果碰到不咬的蛐蛐儿,玩伴有时就把蛐蛐儿从罐中取出放在左手里,用右手“砍”几下左手腕,蛐蛐儿被往上抛几下,此法戏称“罚罚”。这一招果然奏效,被罚过的蛐蛐儿放进罐里立即就咬起来。
雄蛐蛐儿有时会长时间地低吟,名曰“弹琴”,这是在呼唤雌蛐蛐儿(俗称“母子”)。“母子”不会叫,三根叉,逮到“母子”后放入“弹琴”的罐内。当你发现“母子”中间叉下有一白点,这就说明交配完了,雄蛐蛐儿不再“弹琴”。这时把“母子”过出来,以备其他雄蛐蛐儿再用。
“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儿时的秋声虫鸣已成过眼云烟,唯嘻笑玩乐“斗蟋蟀”的童趣往事长久地留在记忆里。
实习编辑:楠楠 来源:宠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