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十一”,新商业时代的文化符号
今年“双十一”大幕已落,但其话题效应仍在持续:电商鏖战、网购族血拼、交易量秒破纪录……这些语汇像“双十一”页面上随时蹦出的弹窗,标注着其气质鲜明的“节日”特征。应看到,随着阵势堪比春晚的“双十一晚会”首度上演,“双十一”已将串联购物与娱乐的属性演练到极致。毋庸讳言,它已从创造一个消费时点演变成一种颇具气象的商业消费模式,一种对“互联网+”的长途拉练。
回溯“双十一”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迭代步伐跟中国商业文化嬗变节奏“神同步”。11月11日,四个棍子般数字组合引发的联想,原本只是对单身的揶揄。可自从与电商营销创意结合后,它就不断接受商业化改造:如果说,早期“双十一”还是集中网上促销的节点,那自2012年被淘宝注册成商标起,它已变成某种特有符号。到了今天,在国际化、市场往县乡一级下沉的态势下,“双十一”已成了“全球购物狂欢节”,甚至有成为新民俗的势头。
“双十一”从无到有,再到今天变成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节,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紧密相关,而这也为其注入了某些文化内涵。其内涵意义,直接体现在对营销、物流、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模式创新的倒逼上,对国民消费的提振上,还有对民众的利好释放上。在中国经济正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双十一”对实体经济的带动,对民众消费信心的提升,也意义深远。
其内涵还体现在市场力量对社会动力机制的改造上。“双十一”是中国首个由市场力量打造的盛大购物节,它调动的高速运转、体量惊人的商业互动体系,跟行政效能推动“大项目”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呈现出并行局面。这无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机制。
而在“互联网+”巨轮隆隆向前的背景下,“双十一”本身还需要加载更多的创新内容。既要走出拼低价、有价无货、刷单等野蛮生长状态,又要跳出将平滑销售曲线人为拱出波峰的诟病,中国电子商务业还需要继续创新,比如横向跨境业务推进,纵向向基层末梢挖潜;比如加强行业主体间协作,既广泛利用大数据连接和社会化协同,压低物流等成本,也通过O2O资源共享等,将传统商业纳入红利分享局面中,早日形成品类格局,实现精耕;比如完善纠纷处理通道,捋顺电商平台责任与政府监管职责的关系,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更便捷路径……归纳成一句,就是在汲取创新营养中,将这种商业文化基因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培育。
说到底,“双十一”是种意蕴丰富的商业文化符号,而要让这种符号为中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积攒更充裕的势能,一日之内屡被刷新的消费纪录固然意义不小,但更重要的是秉承其意蕴中内含的创业创新精神,将“互联网+”这根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打磨得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