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全家福,难忘的时代记忆
2016-02-05 09:43:11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石门村肖召华老人一家部分成员的“航拍”合影,这个大家庭有10户共128人(1月31日摄)。新华社发(魏新华摄)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肖正强)春节期间,家人欢聚。团圆日子少不了一张“全家福”。“咔嚓”一声,时光仿佛停驻,高堂不再“悲白发”,我们都留在了当时的年纪。

  家是最小国。一张“全家福”凝固了家的美好瞬间,也为国的进步留下了鲜活明证。

  30年——我们都老了

  “我们迎着朝阳走向井场……”

  《石油姑娘之歌》的旋律把霍玉杰拉回到石油“大会战”的年代。

  她和丈夫曾是大庆油田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上世纪70年代,小两口参加完春节慰问演出回到北京,一家五口在中国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全家福,定格了这个小家为数不多的团圆记忆。

  霍玉杰时常“梦回大庆”。记忆中的春节就在井场,踩着油污和冰雪,“零下20多摄氏度,有时候冻得连演出服都不换,就穿着工作服演。” 

  演出结束,“高粱米饭都冻住了,用焊条当筷子,把饭捣碎了吃。”霍玉杰说,那时候不感觉冷,也不觉得苦。

  再拍全家福已是30年后。

  2001年春节,家人聚到一起,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5口人增加到11口。此后,公婆去世,孙辈出国,“再也没拍过真正的全家福。”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石油“大会战”结束了,国家却“未富先老”。霍玉杰发现,她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且很多老人缺乏照料。

  性格开朗的霍玉杰“内退”后,一边照顾公婆,一边利用旧衣物为所在社区的“留守老人”织毛袜和帽子,坚持了10多年。

  她的事感染了很多人。2010年她在社区筹建了“快乐老妈”志愿服务队,义务照顾社区老人。目前在册志愿者已有138人,还有很多“编外”志愿者,甚至包括一位80多岁的老人。

  回看最后那张全家福,霍玉杰觉得时间紧迫:“我们人人都会老,多一些人去做,多给老人一些关爱。”

  志愿队去年秋天发起了“一日女儿情”活动,“让父母去世的大妈大姐给留守老人做一天女儿,相互圆一个梦。”

  65岁的霍玉杰眼不花,手不抖,还能织毛袜,还要带着志愿者们一起,敲开留守老人的门,喊一声:“老妈,我来啦!”

  100年——我们都听过

  “谭派就是一杯纯净水,不管你想做成什么汁,都离不开这杯水。”谭正岩这样解释谭派老生。

  2011年春节戏曲晚会,23岁的谭正岩第一次与祖父谭元寿、父亲谭孝增演出京剧《定军山》选段。三代谭派老生同台的“全家福”定格在镜头里,让戏迷直呼过瘾。

  “当时特别兴奋,要唱出自己最高的水平。”谭正岩说。

  过去梨园行的老规矩是小年那天“封箱”,大年初一“开箱”。但是从谭正岩记事起,“封箱”变成了一个仪式,家人的演出都很多,只能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近些年,戏迷票友越来越少,谭正岩春节期间的演出不多。

  从父亲到七世祖都是唱戏的,谭正岩出生在真正的梨园世家。上幼儿园时他就被认为是“京剧的未来”,注定要“接过谭派的大旗”。

  “我在北京戏曲学校的时候,祖父、父亲和母亲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看我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偷懒。”谭正岩身高1.85米,站在舞台上比其他演员高出一头来,“小时候的爱好还是挺多的,要不是这样的出身可能不会选择这行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在公交车上、走路时“总哼哼戏”,有时候“说话都带着戏”,这才知道自己真的爱上京剧了,“患上了戏癌。”

  100年前,60岁的“伶界大王”谭鑫培表演《定军山》的片段被拍摄下来,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播放时万人空巷。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电影。

  100年后,盛况不再,谭氏一门的传承却未中断。百年七代四十多人在梨园,被称为“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借助曲艺、影视、歌曲、舞蹈等,我们也经常排一些小剧场戏和新戏。”谭正岩说,“我的任务不一定非要超越父亲、祖父甚至祖先,而是在我有生之年,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非戏迷,走进剧场看戏,走近京剧。”

  120年——我们都见过

  1987年,祖母90大寿,河北沧州的戴其润一家三代20余口拍了一张“全家福”。

  从小听祖母讲曾祖父戴重泰和祖父戴元毅的故事,他这些年整理出来,写成一本《又见甲午》,要“昭示后人”。

  戴其润在青县的老屋翻检旧物时发现了祖母珍藏的“宝贝”——一封来自延安的家书。

  抗战胜利第二年,“消失”近10年的祖父忽然来信:

  父母亲二老大人:

  ……儿已身许革命,不能侍奉双亲,养老送终……

  而两年之前,“甲午老兵”戴重泰已去世,最终没能看到儿子。

  戴重泰15岁当兵,所在的军队参加甲午平壤大战时遭到惨败。他渡鸭绿江回国时发誓:此仇定报!我辈不能,儿孙继之!此后,这个普通家庭主动汇入时代大潮,实现了“儿孙继之”的接力。戴元毅1933年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7年去了延安;戴其润的父亲戴嘉樾在基层工作20余年,是广受群众称赞的“泥腿子干部”。

  2003年开始,戴其润陆续在当地杂志发表文章,讲述家庭故事。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整理出跨越120年的家族记忆。戴其润说,他写书不是为著书立传,而是要揭示“中国最草根的家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历史选择”。

  国是千万家,也是最大的家。张张带有小家记忆的“全家福”汇聚,留下了珍贵的共同记忆,为百年中国定格,为民族复兴留影。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