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环境在变好 处处见水鸟
2016-01-29 08:25:00
 

制图:蔡华伟

  首次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和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日前完成。1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两项调查的结果。

  记录到鸟类381种,其中不乏全球极度濒危物种

  今年1月8日—17日,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涉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政区域(暂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包括846个调查区域和5255个观测点。

  所谓同步调查,即参与人员在相同的4—10天内,使用相同的技术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直接计数法),对我国水鸟冬季集群分布地进行调查。全国共有27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调查,不少民间爱鸟组织和志愿者也参与其中。

  为啥要展开同步调查?迁徙鸟类的集群和飞翔活动范围很广,只有开展同步调查,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大面积范围内鸟类数量和栖息地的变化情况。

  据介绍,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各种鸟类381种,其中雁鸭类49种,鹤类秧鸡类32种,鹳鹭类14种,鸻鹬类53种,鸥类31种。总数量为203万只,其中以雁鸭类最多,占总数量的59.26%。

  这次调查另记录到不可识别的水鸟约13万只。

  这次调查有冬季分布新纪录:上海发现暗绿背鸬鹚,海南发现棕颈鸭,安徽发现白眼潜鸭和赤嘴潜鸭。一批极度濒危物种也被观测到。例如,在四川省内江市古宇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发现1只全球极危的青头潜鸭。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湿地一个观测点记录到110只琵鹭(黑脸琵鹭70只、白琵鹭40只)。如此大规模的琵鹭种群记录在浙江省被发现,实属罕见。

  水鸟调查刷新了人们的认识,冰天雪地的东北居然有未南迁的秋沙鸭等

  调查还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原以为白雪皑皑的东北地区不会有水鸟停留,但这次在大兴安岭及黑龙江、吉林省的部分地区,竟发现了秋沙鸭、绿头鸭、赤麻鸭、斑嘴鸭等鸟类个体。它们并没有南迁,而是留在一些不冰冻的栖息地内。

  “这种现象表明,局地环境的特殊性已经使得部分鸟类的居留型态发生了变化。”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总工程师严旬说,“这次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让人振奋。报告中展现的数据是最保守的,实际上,调查区域的鸟类总数远远超过这些数字。”

  调查14个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朱鹮数量10年增加了10.5倍

  据介绍2011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至2014年底前完成外业调查工作。本批次调查共涉及14个物种,包括海南长臂猿、朱鹮、黑脸琵鹭、遗鸥、黑嘴鸥、黑琴鸡、栗斑腹鹀、扬子鳄、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蛇、六盘山蝮、秦岭蝮、蛇岛蝮、鳄蜥。

  与水鸟调查不同,濒危野生动物调查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其中,海南长臂猿、朱鹮、黑脸琵鹭、遗鸥采用了直接计数法。

  专项调查显示,我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长臂猿种群ABC三群,共25只,其中有独猿3只,2015年新生幼崽1只。整个种群目前状况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将本次专项调查结果与1995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蛇等2个物种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栗斑腹鹀、扬子鳄、六盘山蝮、秦岭蝮、蛇岛蝮等5个物种数量保持稳定;海南长臂猿、朱鹮、黑脸琵鹭、遗鸥、黑嘴鸥、黑琴鸡、瑶山鳄蜥等7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其中,朱鹮由147只增加到1549只,增长了10.5倍;黑脸琵鹭,夏季繁殖种群数量由9只增加到28只,冬季越冬种群数量由120只增加到294只。

  栖息地破坏成野生动物濒危主因,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强制性保护”

  这些调研基本摸清了我国鸟类越冬情况和特有濒危野生动物的资源状况,为新一轮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项调查分析了造成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威胁就是“栖息地干扰破坏”。对14个物种的分析评估表明,34.69%的物种受到栖息地被干扰、破坏、被分割、退化等的较“强”程度的威胁。“栖息地破坏”这一因素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明显高于食源干扰、水源干扰、人为直接干扰和大型建设干扰等威胁因素。

  栖息地如此重要,未来该如何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

  “‘强制性保护’是个新提法。”严旬说,“主要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野生动物保护,说明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系统保护和物种保护。我国有很多典型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都分布在偏远的老少边穷地区。我们既要保护生态系统,又不能让农民为了环保而返贫。”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9日 12 版)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