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利用监管空白逃避责任? 免费经济不能等同“甩手掌柜”
2016-01-18 02:54:59
 

  ■本报记者 吴卫群

  最近,几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一下子被推到舆论风口:先是携程的“假机票门”,再是百度的“血友病贴吧门”,尽管两大企业很快作出回应,但社会舆论还是感到不解渴。另外,我国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但它们对互联网第三方平台的监管似乎仍有不少空白。因此,即便舆论哗然,也未见受害者明确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讨个说法。

  腰杆为何这么“硬”

  “百度贴吧”靠网友的力量搭建而成,堪称中文互联网中最全面、最完备的资料库。根据百度官方数据,百度贴吧至今注册用户已超10亿,月活用户3亿以上,日均浏览量达27亿。在强大的用户基础下,出现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赢利模式——百度贴吧将原本因为兴趣而自发形成的贴吧,硬生生分裂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所谓的“企业吧”,另一类则是“兴趣吧”。

  在企业吧内,企业可以出钱买下包括吧主在内的一切贴吧权限,企业吧最终沦为企业设在百度贴吧内的“植入式广告”,“自发”、“兴趣”、“吧”等社交平台的本来面目全然消失,有的只是“独占”。

  其实百度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千夫所指了。它的起家生意“竞价排名”,让各种李鬼“公兴搬场”付了银子就能位居前席,最后逼得行业协会不得不宣布集体退出百度,这件“旧事”人们至今记忆犹新。2011年3月初,50位文学家、艺术家、出版人又联合发文《这是我们的权利》,称“百度文库”侵犯他们的著作权。紧随其后,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也在官网上发布抗议百度的公开信,指责百度为盗版网站提供深度链接,成为盗版的帮凶。针对这些指控,百度狡辩道:平台所累积的文档,均来自热心用户上传;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内容。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百度却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知识产权:“本网站所有的产品、技术与所有程序均属于百度知识产权,未经百度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言灼灼,与其侵权行为判若两人。

  平台经济重在口碑

  互联网打破垄断束缚,拆除行业壁垒,唤醒沉睡资源,匹配供需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其活力和创造力有目共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也逐渐呈现出传统监管难以应付的一面。最近,“饿了么”外卖平台,被曝许多企业无证无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面对这些负面新闻,一位互联网大佬却轻描淡写将网上假货泛滥归咎于消费者的贪心,“25元就想买劳力士,这是不可能的,是你自己太贪了。”第三方平台对于假冒伪劣商品流通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大佬的言辞避重就轻。

  携程的回应也是一个调子,“主要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操作或供应商员工操作失误造成”,似乎因为是第三方平台,就脱得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谁销售谁负责”的律条。

  互联网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虚拟世界,考验着政府的监管水平和能力。就拿百度贴吧门来说,它涉及到工商、食药监等多个部门。因此,在政府层面更要致力于顶层设计。其核心一是无论线上、线下,应遵循同样的准入门槛和资质审查。二是厘清第三方平台的权责,即便口口声声“免费经济”,也不等同于“甩手掌柜”可以免责。三是要倒逼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比如,针对电商平台假货泛滥问题,当务之急是推进登记注册制度的便利化,将长期游离在工商登记之外的小微企业、个人商户纳入统一的工商注册登记系统;又如,针对诸如网络借贷或众筹等行业,监管机构可设立全国统一的第三方信息、证据登记和认证机构,所有网络借贷平台发布的债权信息、借贷合同等,皆统一保存于该机构,一旦消费者被侵权,机构能够出示证据。

  而对于平台经济自身而言,由于其盈利模式不是传统经济的低买高卖,而是通过服务获得价值溢出,因此信用、口碑才是平台经济的最核心资产。没有口碑,用户怎样快速集聚,也会怎样快速散去。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