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标志,更是保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当前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在多方面综合措施的作用下,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特别是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出现衰减苗头,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来看,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国内库存积压严重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导致这部分收入很难快速增长;从工资性收入来看,由于过去几年经历了较快的增长,未来考虑到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和下一步经济走势,农民工数量和工资增长都会放缓,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从转移性收入来看,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农民通过补贴和社会保障增收也会受到影响;财产性收入尽管前景可观,但释放产权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可以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最大挑战。对于挑战和困难,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下更大功夫去应对。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要坚持多条腿走路,既要善于从常态化的增收途径中深挖潜力、筑牢基础,在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转移就业中继续稳步施力,也要勇于改革创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找出路,在农村“双创”事业中想办法,在农民素质提升上下功夫,不断开辟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现代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降低成本增收;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的新资源,通过调整结构增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提升质量,树立品牌,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收。
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开辟增收新途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要让农民都参与进来,尽享农业多功能带来的收益;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
在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中扩大增收效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意义重大。在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逐步提高股份分红比例;一般地区资源闲置较多,要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给农民创造财富。稳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最后,对于农民增收也还要有兜底性政策,重点加强补贴、保险、金融等政策支持,保障主产区生产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生产大户的基本收益,把农民增收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施策。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各地要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松劲,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让亿万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