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甘肃陇南创富传奇:松子变树苗 村美民渐富
2015-11-25 09:10:38
 

  新华网兰州11月25日电(记者谭飞、连振祥、张玉洁)“下肚”松子成“入土”种子,通过松苗培育,甘肃东南部的灵官村正上演着创富传奇。

  灵官村位于陇南市两当县杨店乡,境内拥有珍稀树种白皮松天然林2300公顷,平均树龄超过60年。

  2000年前后,灵官村来了几位陕西客商。听闻这里有大片的白皮松林,他们就想从这里收购松子。灵官村民曹宗孟恰好在西安打过两年工,就做起了中间商,让老百姓把从森林里捡来的松子交给他,之后再统一卖给客商。

  几年间,松子的价格从每斤七八元涨到了100多元,曹宗孟心里的疑问渐生。和客商熟络后,曹宗孟打听才知道松子的命运不是“下肚”:“收购的人说,你们灵官村的人光知道捡松果卖钱,我们把松子收去育苗,这才能挣钱咧。”

  一语惊醒。2010年下半年,曹宗孟去陕西省周至县探了探,“地里全是苗,路边都是车,2年的苗子每株能卖到将近2块钱。1亩地种20万株,有的农民光育苗就能收入百万元。”而那一年,200余公里外的灵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试种,失败,赴陕学习,再种。2012年,灵官村第一个人工种植白皮松的曹宗孟成功了。2013年,曹宗孟育的1亩10多万株白皮松苗卖了17万元。

  可观的收入刺激了灵官村民,但追随者却只有6个年轻人。“种麦子总不会饿着肚子,种了树卖不出去,人吃啥?”再望白皮松林,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农民心里犯着嘀咕。

  2013年,灵官村来了一群检察官。在甘肃省“联村联户”的扶贫行动中,灵官村被确定为省检察院的联系点。

  贫困户胡光林一家是省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的联络户。胡光林家是从两当县更为贫困的广金乡迁来的。胡光林在外打工,父母守着3亩地、住的是土坯房,日子过得紧巴巴。

  得知这一情况后,路志强给这家人算了笔成本效益账:种1亩小麦年纯收入22.5元,种玉米265元,算上劳务收入,全家年纯收入6375.5元。但要是向曹宗孟学习,发展育苗、中药材等产业,全家3年平均纯收入可达8.1万元。

  虽然“钱”景可观,但胡光林一家仍顾虑重重。“没钱种,我们帮着找贷款;不会种,我们找技术员;没销路,我们联系客户;实在吃不上饭,口粮我们也管上。”路志强的这番话,让胡光林放下了包袱。贷款到手后,他放手一试,幼小的苗木开始在田间生长。

  2014年,在检察院和曹宗孟牵头的苗木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下,灵官村和西安、兰州、嘉峪关等地园林部门签订苗木供销协议。当年,胡光林家育的半亩菩提树纯收入1.3万元。种树操心少,劳务收入也随之增加,胡光林家总收入达到3.1万元,多年的穷帽子终于甩掉了。1亩16万株白皮松明年就能成苗出售,预计净利润在6万元左右。新种香菇、猪苓等也能当年见效。

  土坯房变成了新院落,胡光林也娶妻生子,一家5口其乐融融。不仅是他们一家,通过产业调整,灵官村17户66人脱贫,剩余45户有望于今年底全部脱贫。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土巷道成水泥路,土房子变新房,白墙青瓦,外墙上还有山水画。与村后的青山薄雾映衬,灵官村更多了几分灵气。

  如今担任村支书的曹宗孟说,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8元,同比增长53.3%。加上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展法律服务等,现在的灵官村和周围几个村相比,不仅富了,也更宜居了。

  在胡光林家客厅和村委会,挂着同样内容的书法作品:同是一片天,同是一片地,种了几十年,兜里没有钱,如今要致富,尽快转思路。思路一变,灵官村的山水林木终于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源泉。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