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演员夏雨:电影,不是肤浅的娱乐
2015-11-10 11:35:31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熊琳 张漫子)“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满足观众对娱乐的期待,更能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演员夏雨看来,让观众接受影片中传递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确实考验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能力,更考验从业者的诚意和良心。“我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好一名演员的本分,为观众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姜文让我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

  谈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夏雨用“幸运”两字形容。他所说的“幸运”并不仅指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荣誉,而且开启了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并最终促使他走上艺术表演之路。

  “这部电影的导演姜文是演员出身,很懂得如何让演员更好地表演。”夏雨回忆,体验生活是拍摄前的重要功课之一,他和其他演员一起,在部队大院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共同体验生活、琢磨角色。自那时起,夏雨便养成习惯,不管多忙,每部戏至少预留一两个星期去体验生活。

  在夏雨看来,电影是团体合作的艺术作品,每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螺丝钉。“一个松、俩松了、仨松了,机器肯定出问题。如果都拧紧了,大家紧密团结、精诚合作,才有可能为观众呈现精品”。

  专业化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面对演艺界同行纷纷“跨界”“多栖”从事多种艺术门类的表演,夏雨并不着急:“静下心来,量力而行,逐步规划,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全面’。”

  在好莱坞拍戏时,夏雨发现那里的电影制作流程非常专业。“比如,无论摄影、场记、剪辑还是录音、音乐、技术,很少有转行的,大都从事了一辈子,甚至连贴地标的工作人员也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夏雨说,这造就了剧组较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反观我们,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从基层做起,个个都想当老大:写剧本的,稍有点儿名气就不写了,雇一堆‘枪手’;做录音的,不在现场,派个助理去,后期再调整;搞摄影的不再掌机,只在监视器前看……”夏雨担忧地说,中国电影事业若想持续健康发展,专业化领域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快餐文化”让演员无成就、观众记不住

  “以前一个演员一年能接五六个剧本,本已很多。但现在一年接20多个剧本都有可能。”夏雨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影视创作确实“红红火火”,但繁荣的背后也暗藏隐患--优秀剧本的数量相对较少。

  “以前看剧本时,能感受到创作者花了心思,演员也愿意阅读。如今一些剧本,连语句都不通顺,逻辑关系也不清楚。”夏雨说,一味追求速度,使文艺作品成为“快餐文化”,演员演起来缺乏成就感,观众看完了也根本记不住。

  “电影是艺术品,应该有思想内涵,不能肤浅地娱乐。我一直渴望尝试新角色,但这并不容易。”夏雨期待地说,“为了好剧本和好角色,我愿意等待。”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