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专家呼吁对城市规划立法 住建部官员透露: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起草完成
2015-11-01 03:13:38
 

  市民在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上观看上海建工的装配式住宅建筑模型。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赵翰露

  如何通过设计,创造一座更好、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日”探讨这个话题,格外具有意义。昨天,在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和研究者,聚集在上海展览中心,围绕“城市设计,共创宜居”的主题各抒己见。

  同期举办的2015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亦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城市设计案例。

  ■上海实践 “逆生长”更重品质

  “上海已经进入了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时代。”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在论坛上说,“这正在倒逼我们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

  庄少勤认为,目前,上海面临六个方面挑战,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人口增加与老龄化、传统城市功能面临挑战、空间品质设施不足、文化传承亟待延续、城市安全与应急避难等。而随着“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上海也进入了“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庄少勤形象地把这个过程称为“逆生长”。他表示,“逆生长”的模式下,上海将更关注空间品质和生活方式,更关注历史传承和城市魅力的塑造,同时更关注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并强调以“低影响”和“微治理”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城市更新”。他认为,城市更新,在经济维度上,应植入新兴功能,比如城市滨水区的产业功能应弱化,注入居住、休闲等新功能;社会维度上,应关注弱势群体,包容不同阶层的发展;文化维度上,应保存历史脉络,“历史文化不是城市更新的包袱,而是城市更新的资源”;在形态维度上,还应注意塑造地区的特质。

  “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将从法规、行政和技术层面共同完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表示,目前,国家层面上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已经起草完成。

  ■国际经验 城市规划应当立法

  国际上各大城市,都面临着相似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问题。论坛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以及联合国的城市规划官员、专家,带来了自己对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的见解。

  联合国人居署代表阿利乌尼·巴迪阿尼表示,随着城市化发展,我们的城市面临人口、环境、经济和政治的多重挑战。他认为,政府应该在其中担当起更重要的职责,应当对城市规划进行立法,

  伦敦市副市长理查德·布雷克威和纽约市规划局局长卡尔·魏斯布罗德分别介绍了伦敦和纽约在城市设计中的经验。布雷克威表示,随着移民涌入、人口增加,伦敦的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都面临挑战,通过伦敦奥运会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批规划,伦敦正在努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造新的地铁线、开发新的居住区,并通过城市更新,让已建成区域的密度进一步提高。

  魏斯布罗德则说,纽约即将迎来建城400年,未来的计划,是要缩小城市内的贫富差距,对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房屋,同时,应对气候、环境、老龄化等带来的问题。

  日本东京都都市整备局官员长尾肇太,详细阐释了为东京2020年奥运会所建设的“东京圈国家战略特区”,希望不仅是奥运会,这些设施也可以在今后一直沿用下去。来自新加坡、荷兰的官员和专家,也介绍了相关城市的建设经验。厦门和威海,作为国内城市的代表,描绘了这两座花园城市的前景。

  ■观众心声 留住“城市记忆”

  与论坛同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还有2015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博览会罕见地汇集了国内外规划、设计、建筑等城市设计相关的各个专业,整体展出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的生动案例,体现了当前全球在城市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

  展厅内,最吸引眼球的是眼下上海的几大热门规划:黄浦江滨水岸线、陆家嘴、徐家汇、苏河湾、各个郊野公园。一些国内外的“新奇建筑”也吸引观展者驻足。观展者们在留言板上写下心声:“希望社区和城市多一些绿地、广场和街道空间”,“希望养老设施越来越丰富便捷”、“希望保护有价值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记忆”!

  博览会将持续至11月2日。此外,“世界城市日”前后,上海、苏州等地还将举办多场系列论坛和学术活动。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