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证”为增加就业竞争力
“疯狂‘揽证’,可以看做是‘非名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寻找生存空间的奋力一搏。”河南郑州一所二本院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段老师对记者说。
据媒体报道,“孙梦涛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
事实上,想要通过各种证书为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揽证族”大学生,不在少数。记者采访的几位大学生都表示,自己考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等“标配”证书,还参加了托福和雅思考试。
此外,“揽证族”疯狂揽证也与高校奖学金评比有关。据了解,在很多高校,奖学金的评定除与学习成绩挂钩,还会受到综合测评影响,而不同等级、类别的证书往往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分数计入综合测评成绩。“‘证霸’加‘学霸’,奖学金就稳拿了。”曾经连续3年拿到一等奖学金的大学毕业生王砾乐告诉记者。
和孙梦涛一样,对于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和行业认可度,王砾乐并不清楚。王砾乐坦言,从前为获得一些证书而付出的努力有些盲目。
就业市场关心匹配度
与“揽证族”对待证书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单位显得冷静而理性。
记者采访多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发现,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是多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时的主要“门槛”。教育背景包括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工作经验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时间、培训经历等。“岗位需求”、“岗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则是他们反复强调的考量因素。
对于“揽证族”们热衷的各类证书,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刘蕙告诉记者:“证书并非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与岗位需求匹配。”刘蕙解释说,证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或工作态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专业性证书的含金量并不是由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判断,而是会反馈给专业部门进行考量,“荣誉证书的加分一般很少”。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除律师、翻译、会计等有特殊技能需求的岗位,通常并不会对职业技能证书做出硬性要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即时就业能力和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北京一所二本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顾晓春老师认为,优秀人才不问出处,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更应该尽早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重点地打造自身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记者 王维砚)
上一页12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