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范润拿出当年当兵入伍时的照片追忆往昔。
今年87岁的老兵闫忠,抗战时与鬼子搏斗左臂受伤,至今都不能正常弯曲。张宇英摄
“女八路”任玉珍向记者叙述她与丈夫刘永智当年的革命爱情。
今年84岁的老兵杨启俊身体十分硬朗,还能打理自家房前的菜地。
刘景旺翻出当年的入党志愿书,与敌人搏斗的血渍至今还在。
讲起牛栏山打鬼子的经历,老兵孟庆祥侃侃而谈。
本报通讯员 王淑凤 薄璐 记者 王海燕
钻山林、走山沟、串胡同,本月初昌平成立起由10余人组成的抗战口述史报道小组,连续1个月对全区42名在世的抗战老兵进行回访,用文字和图片,留住老兵们宝贵的抗战记忆。
抢救“最后”的抗战记忆
42位抗战老兵分散在昌平流村、十三陵、南口等地,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的也已经81岁。他们参军时多数才十六七岁,凭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上了战场,大多在战火中负过伤。
昌平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抗战老兵一直以来都是昌平的优抚对象。去年年底统计在世的抗战老兵是45人。短短3个月后,就有3名老兵相继去世,如今只剩下42人。
这42位在世的老兵,退伍后有的转业进了机关;有的直接回家务农,守着当年洒过热血的大山度过余生。因为年事已高,很多老兵行动、说话已经不太方便。而一旦他们离开,其脑海中珍藏的历史记忆也将烟消云散。
“老兵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故事是昌平的宝贵财富。”昌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抢救珍贵的抗战记忆已迫在眉睫。
5月初,昌平区政协、民政局、老干部局、新闻中心、广电中心等部门的十余名成员组成报道小组,走进老兵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