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当法国“独角兽”部队打着“联合国授权”旗号,和瓦塔拉部队一起向巴博官邸开火时,人们几乎一致认定,科特迪瓦“一国二主”的局面即将结束,不肯下台的前总统巴博将不得不让位。法国外长朱佩胸有成竹地表示“只需几小时一切搞定”,瓦塔拉部队则得意洋洋地让刚刚再次占领的国家电视台反复播出《希特勒的最后日子》,宣称“马上就要巴博好看”。
然而巴博并没有妥协:尽管法国人宣称他“有意投降”、“正在谈判”,但据比利时RTL电台表示,被困的他认定逼迫他签署“权力让渡书”的法国人“粗暴越权”,还说什么“要命可以,要签字没门”,逼得朱佩在巴黎大骂巴博“不识时务”。另一方面,虽然瓦塔拉占了上风,但巴博的支持者仍然在抵抗和反击,据报道称他们击退了瓦塔拉部对巴博官邸的一次进攻,并一度控制了日本驻该国大使馆。
巴博和瓦塔拉分属不同族系,且前者信奉天主教,后者信奉伊斯兰教,自2002年至2007年,两派曾进行过血腥的内战,后在联合国、非盟和国际社会调停下,达成停火、大选的协议,但2010年大选两人得票相差无几,瓦塔拉宣布当选,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巴博声称自己才是获胜者,拒绝下台,两人均在去年12月3日宣誓就职,使科特迪瓦出现罕见的“一国二主”现象。
巴博的拒绝下台引发了国际制裁和孤立。3月28日,瓦塔拉部突然打破僵局,大举南下,攻陷行政首都亚穆苏克罗,并攻入经济首都阿比让,将巴博团团围困在少数据点;4月4日,法国驻科特迪瓦的“独角兽部队”也突然发起攻势,以“巴博武装攻击平民”、“联合国授权解除巴博武装重武器以解救平民”为由,对巴博军所控制的高原区(有总统府和国家电视台等据点)和科科迪西区(有巴博官邸和执政党科特迪瓦人民阵线总部)等目标发起攻击,法国国防部宣称,此举得到联合国授权,并一度称攻击系“配合联科(联合国科特迪瓦行动部队)发动”。但联科和联合国方面在一度含糊承认后宣称,他们并未参战,且除了“保护平民”外并无其它目的。
法国是科特迪瓦前殖民宗主国,在当地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并长期驻扎一支“独角兽”部队,2004年曾经干预内战,并消灭了科特迪瓦弱小的空军,但在当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声中很快不得不收手。法国《20分钟报》援引政论家安东尼·格拉泽和米歇尔·加利的话称,法国之所以要不顾争议硬干,是为了显示“法国在西非的影响力仍在,不容忽视”,并弥补其在利比亚冒进的政治损失。1994年在卢旺达,法军对大屠杀袖手旁观,引来广泛批评,如今萨科奇有意矫枉过正。但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法军和法国的力量如今并不足以在非洲充当这种武装裁判的角色,几经增兵的“独角兽”部队也仅1650人,即便恢复到2004年的5300人,也不足以长期保持在当地的军事影响力。更何况这种做法根本不受曾饱尝殖民痛苦的非洲人欢迎,非盟已对法国“独角兽”部队此次的作为提出谴责,而这种做法本身对法军今后在非洲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好处。
相对于思想左倾的巴博,瓦塔拉显然更合法国胃口:“海归”,经济自由主义者,娶了法国人为妻,但许多人都指出,他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刚刚发生的杜埃奎屠杀,已被普遍认为主要应由他的部队负责,而他在2002年政变中的表现也表明,这位在经济上奉行自由主义的“海归”,却可能是政治上的专制主义者。已有法国批评者指出,如果法军真的意在“保护平民,解除威胁平民的武力”,就应该同时解除巴博和瓦塔拉的武装,因为双方都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如今的做法无法自圆其说。2008年2月在南非,萨科奇曾郑重承诺法国不再延续殖民时代的军事干预做法,非洲自己解决军事争端的时代业已到来;两个月前,萨科奇又信誓旦旦表示法军无意介入科特迪瓦内政。如今言犹在耳,法国却自食其言,这足以让敏感的非洲人联想起殖民时代法国的做法,以及2004年法军对科特迪瓦内战的干涉。一旦法国煞费苦心扶植上台的瓦塔拉真的成为一个强权寡头,法国将陷入更大尴尬。
由于非洲各国政治的不成熟,类似的选举争议比比皆是,但一般而言,或者被公认失败者选择主动退让,如几内亚的迪亚诺,或者双方达成妥协,组建联合政府,把问题拖到下一届,如肯尼亚、津巴布韦都如此,而科特迪瓦的问题则在于双方均不肯妥协,最终让原本作为战争替代的选举,又重新被“最糟的选择”——战争——所替代。由于出现这种僵局的背景是科特迪瓦不同族系、宗教势力的力量不相上下且矛盾尖锐,即便瓦塔拉上台,科特迪瓦的重新整合也非易事。
由于巴博确实得到近半选民支持,法国和瓦塔拉都不敢真的对其下杀手,因为一旦他死于法军干涉,原本理直气壮的行动将变得毫无道理,但他们又不敢放巴博逃走,因为如果巴博流亡海外,却打出“科特迪瓦真正总统”的旗号,则科特迪瓦国内的支持者仍可能长期抵抗下去。正因如此,法国人才会不顾形象地硬逼巴博签“权力让渡书”,而看透这一切的巴博也才敢于强硬拒绝,声称“要签字没有,要命一条”,因为他认定法国人要的不是他的命,而正是他的签字。
自去年11月底至今,科特迪瓦已有1500多人死于非命,如今巴博处于重重围困中,很难脱身,但瓦塔拉和法国又何尝不处于“重围”中?瓦塔拉可以声称当选,可以在法国刺刀下“正位”,也可以得到国际承认,但“票选总统”变成“炮选总统”,能否得到原本投巴博一票选民的认同,能否弥合族系、教派的裂痕,实在难以回答;法国的军事干预即使在法国国内也受到普遍批评,科特迪瓦人也未必领情,就在干预开始后不久,在巴黎的科特迪瓦侨民举行了抗议法军干预的示威,耐人寻味的是,示威者大多是瓦塔拉而非巴博的支持者。尽管他们认为,瓦塔拉才是大选的胜利者,巴博理应下台,但他们绝不支持法军的介入,因为“别忘了如今科特迪瓦不再是法国殖民地了”。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