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总统选举第二轮决选尘埃落定,执政党公民纲领党候选人、现任议长科莫罗夫斯基击败前总理、法律与公正党主席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取代后者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的孪生兄弟莱赫·卡钦斯基,成为新一任波兰总统。
选前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曾以“选择保守还是开放”评述此次决选,从两位候选人的历史看似乎如此。虽然同属右翼,但科莫罗夫斯基政见温和,主张改善波兰与俄罗斯关系,积极融入欧元区与欧盟,与德国等邻国和睦相处,而卡钦斯基不论是任职总理或反对党领袖,向来以“激进右翼”著称,主张亲美防俄,强调俄罗斯对波兰的历史“原罪”,强调民族主义立场,对加快融入欧盟进程持怀疑态度,同时在很多问题上和德国立场相左,甚至公开发表对德国不敬言论。
但事实上,自从莱赫·卡钦斯基遇难、波兰总统选举提前展开、雅罗斯瓦夫仓促决定参选以来,“保守对决开放”已成为过时的命题:突然出现的选情真空,让科莫罗夫斯基和雅罗斯瓦夫都必须猝然面对全新的选举格局,即在莱赫之死激起波兰人强烈民族情感之际,科莫罗夫斯基不便继续狠批民族主义,以免选票流失,而看到翻盘希望的雅罗斯瓦夫则出于争取左翼选票的考虑,不再一味强调民族主义立场,转而强调传统价值观和波兰利益至上,对睦邻和欧盟化也不再排斥。
因此第二轮决选不再是什么保守和开放之争:两名右翼候选人同样以“既谨慎保守,又谨慎开放”的姿态面世。第二轮决选的选项,变成了是更加理想主义,还是更加现实主义。
选择雅罗斯瓦夫,意味着继续容忍一个反对党总统和一个执政党总理的政治折衷主义,这样做的好处是制约总理的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坏处则一如莱赫生前总统破坏波兰政治生活惯例,不断行使其实本应仅是象征的否决权,导致各种重大决策难以及时推出。
选择科莫罗夫斯基,意味着如他本人所言,波兰开始翻过沉甸甸的历史页面,把眼光放向未来,放向21世纪;而选择雅罗斯瓦夫,则意味着莱赫之死影响力十分深远,以至于足以让波兰人忘记雅罗斯瓦夫担任总理期间的极端言行,以及这种言行曾经多么地不讨选民欢心。
最终波兰人选择了现实主义:尽管许多人仍然怀念、同情莱赫,但让雅罗斯瓦夫进入决选并仅仅惜败,而不是如飞机失事前民调所预言的大败,已经足够表达这样的情感;尽管雅罗斯瓦夫也开始表现出温和、妥协的一面,试图证明自己也可以变革,但选民们仍然觉得,还是选一个一贯主张温和、妥协、变革的候选人更加保险一些。
自现任总理图斯克上台以来,波兰经济走势良好,是欧盟国家中唯一几乎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这无疑让同属一个政党的科莫罗夫斯基受益匪浅,选民们显然希望选出一个符合波兰政治生活惯例的“低调总统”,一个不会妨碍图斯克作为的志同道合的总统,而不是一个长得酷似莱赫的、曾经让波兰得罪几乎所有邻国,并在融入欧盟问题上裹足不前数年之久的雅罗斯瓦夫。
卡钦斯基兄弟的政治依靠是美国,尤其是布什时代“联合中欧,对抗俄罗斯”的欧洲前沿立场,但奥巴马上任以来,主张对俄妥协,波兰的战略位置重要性下降,就在第二轮投票前不久,传出部署在波兰的美国反导系统需接受俄罗斯检查的消息,这无疑让卡钦斯基派釜底抽薪,而让执政党的务实路线获得更有力的支撑。
此外,波兰今年大水肆虐,民心思定,也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
然而波兰毕竟是一个民族主义情绪浓厚、深受地缘政治逻辑影响的民族,现实主义的选择仅仅是暂时,一旦执政党的经济路线遇到挫折,或波兰人的自尊心因某种偶发事件重新被激发,“卡钦斯基旋风”再次刮起并非不可能的事——当然下一次的主角,多半不再是已成明日黄花的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