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香港:是沙漠,也是绿洲

2008-12-03 16:27:57

香港以两个名字知名,一个是东方之珠,一个是文化沙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名字完全不相容。作为东方之珠的璀璨,如果说只是经济的繁盛而不能随之文化的发展,是件根本说不通的事情。

四九鼎革之后,知识分子的去向一般是三种。一种是留在大陆,一种是去了台湾,还有一种把香港作为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双方之间观望之。这些人最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是回归父母之邦就是去国远游。似乎没有人把香港当作可以生根的地方。当时也无怪这些人做此想,毕竟一个港岛孤悬与此,说拿回来还不是就拿回来了?结果竟然没有。从此港岛在中西之间,成为了以后大陆几十年间的一个窗口。

但顶尖的知识分子走光,未必不是所谓文化沙漠的起因。只是香港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时间点上,即使自我发育也是蔚然成林了。不远离故土而成为一个商业气息极浓郁的城市,也奠定了港岛文化独特的特质,那就是通俗文化成为主流表达方式。大俗大雅之间,竟然成了气候。现在大陆或者台湾等地再以所谓“文化沙漠”目之,恐怕除了自取其辱之外,再无别的意义。而其中代表性人物,择其大者略说几位。

金庸

如果绕过金庸谈香港的文化,根本就语不成书。金庸先生一生事业有两件,一个是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一个是创办了港岛知识分子中影响力第一的《明报》。遥想当年,新武侠鼻祖梁羽生一部《龙虎斗京华》惊艳港岛,金庸也提笔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后来创办《明报》,每日登载一段武侠小说吸引读者。这些故事大致金庸迷耳熟能详。

金庸先生写得最好的,就我个人看却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为《明报》撰写的社论。当彼时也,正是文革的癫狂如火如荼之时,金庸每日撰写时政相关的社论痛挞之。当时《明报》有一个传统,凡是金庸亲自执笔写的社论都用楷体。每论一出,如果是楷体为记的话,销量就大增。盖因金庸先生的社论鞭辟入里、锋芒无两,与民国年间一代报人张季鸾相比也并不逊色。港岛虽当时未回归祖国,血脉相连之间,自然关注大陆局势的变化。

就此可以看来,金庸先生虽然写的是武侠小说,其中家国之悲、政治之思是隐含其中的。个人以为,金庸先生最好的作品当属《笑傲江湖》,已经把对于政治的反讽以及人性的张扬写到了极致。不会再有武侠小说、甚至再没有一本小说能够如此深刻的反应了政治领域的荒唐以及人性那种天生自由的对抗。可以说此书一出,武侠小说作为一个门类就已经从此没有可能再出现超越这部作品的机会了。

作为一个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知识分子,金庸先生已经做到了极致。我曾经写过一个评论,其中说到:金庸先生作为一个用世情节强烈的人,他注定会走过反对者、追寻新的价值者、再次成为反对者、最后成为合作者的一生。他以后的经历与实践,不论在小说还是在现实生活里,都按照第一部小说的脉络展开。现在还没到结尾。

倪匡

倪匡是个奇人。有人评价说,香港如果有只凭写作而致富者,只有倪匡一人。另有评者云,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内页全是白纸,也能够卖出去。倪匡是写科幻小说的。

有人说倪匡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没有任何限制,其实如果读过他所有东西以后,会发现早期的倪匡确实如此,中期的倪匡已经走到了把所有想象力都归结到外星人的身上。而后期的倪匡神秘主义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其科幻的成分渐渐少了,更多的是应该是现在分类为玄幻的东西。

但倪匡之所以是标志性的人物,倒也不是他的想象力多好、架构故事、设置悬念的手艺有多高,而是他开科幻之先河。科幻作者并不少见,而中国的科幻小说却很难成气候。这中间自然有各种原因,其中应试教育扼杀想象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小说技法始终以现实主义或者乡土气息中打转也是原因。科幻小说最重要的设置悬念,此事很多人不擅长。

更重要的是,倪匡的科幻小说虽然到最后未脱外星人与特异功能之藩篱,而且情节与人物设定趋同与简单化,但其有自己坚持的理念在背后支撑,从小说中以小见大的体现其政治上的信念。港岛知识分子在这方面依然是传统的样貌,从来不敢后人一步的。也正是如此,倪匡的小说自然就具有了文本价值。

顺便说一点近乎八卦的东西。倪匡聪明绝顶,总有一种把业余爱好弄成专业的趋势。他曾有一段时间收集贝壳,很快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甚至还因此有灵感写出了一个叫做《贝壳》的传奇故事。当他不喜欢了以后,卖掉所有收藏改养鱼,家里几乎就成了一个水族馆。人要是聪明并且执着是没有办法限定的。

亦舒

亦舒是倪匡的妹妹,与其兄不同的是,亦舒写的是所谓文艺小说。之所以说她写的是文艺小说倒不是因为这个词容易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按照写作的路子来说,很难把她的小说归类为类似琼瑶那种言情小说里面去。

港岛之地,商业气息与都市化程度之高,是不亲身到其中很难想象的。即使同样写红男绿女的爱情故事,也很少沾惹台湾言情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气。为情而写情固然不能说是错的,只是觉得离生活太远,似乎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快感。而亦舒的文字更象温柔一刀,写尽情爱而不沾于身。

基于此,始终有论者认为她最好的小说是《喜宝》。《喜宝》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看上了一个美丽女子,很直接的说让她跟着他,没有名分之类的东西,就是物质的满足。在一个充满诱惑的城市里,这种方式是不是正确是可以商榷的,但敢于把这个正面写出来就已经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所谓到此般般放下,在现代社会里,价值观念的颠覆与多元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这也是始终亦舒高于其他人的地方。

亦舒是在现实社会里写现实,然后有了李碧华。

李碧华

关于李碧华,是从电影《青蛇》而知名的。在之前她更有名的一部作品是《霸王别姬》。再之前是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电影《十三少》。这几部电影都是根据李碧华的原著改编。

如果说亦舒是用现实来关照现实,李碧华就是用超验来关注现实。她最有名的作品基本都设定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从虚拟的、近于随心设定背景的情境下,用一种镜面反射的方式来把现实的残酷透露给读者。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并不因为那个世界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变得虚无,倒是因为设定的环境带着一种绝望,从而把事情推导到了极致。

推到极致以后如何?从来都是悲剧。真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即使我们从古希腊算起,悲剧也显得比喜剧更高贵。毁灭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比这件东西上面鎏金更让人有震撼的感觉。只是李碧华的书里总是会有希望,正如《青蛇》最后白素贞生下的那个人类的孩子一样,从滔天洪水里举出来的,正是这种重生的希望。哪怕是那么微弱的一点火花也是某种颠覆。

聊举数人,所谓文化沙漠就已经是绿洲。其实说起来,台湾姑且不论,近二十年来,香港的文化渗入而成为主流者不知凡几。所谓世俗、通俗、恶俗之类的词汇加诸港岛文化之上,只不过是一种失意贵族对于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的诋毁罢了。

而港岛文化之多元、健康以及开放,是这种失意贵族式的的回光返照不能相比的。这种失意贵族所代表的那种农耕文化的遗迹,已经在逐渐消退中,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似通俗而大雅、似世俗而深刻、似恶俗而真实的东西。从这点上看,到底谁是将来的文化沙漠,尚还真是不好说。(石兆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