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民间舆论塑造中国形象
[ 2008-11-26 08:4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先生上周来巴黎宣讲中国对西藏政策。他在座谈会上讲到,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一时很难改变。笔者随后进行针对性发言,讲如何影响和改变西方舆论。窃以为影响舆论应从民间渠道入手,从教育、传媒和社团等方面做工作。这一话题实在宏大,座谈会时间太短,不足以说得清楚,本文仅从影响传媒角度进行简单论述。

仍以拉萨“3.14”事件为例。骚乱发生以后,西方舆论呈现一边倒趋势,众口一词指责中国军警“镇压”西藏僧侣,甚至全然不顾新闻理念和新闻道德,“围剿”中国政府成为时髦的“政治正确”。作为亲历者,当时的感受简直如坐针毡,许多报道明明违背常理,却眼睁睁看它们被当成不二铁证,来教训身边的中国人。鲜有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不为此与西方人进行解释,辩论,甚至激烈争吵。中西方的民间对立情绪,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法国家乐福被抵制为标志达到顶峰。

此期间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政府被西方民间、政府和社会组织多重“群殴”,而在海外的中国人平时游离在主流舆论之外,此时不仅沟通乏力,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这深刻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和对外传播的现实,尽管中国政府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有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硬实力让任何国家都不敢小觑,但在国际舆论等软实力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成为亟待增强的软肋。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除了从根本上加快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以提高内在品质外,当属培育民间力量对外沟通最为紧迫。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民间外交或者民间舆论并非政府指导下的多数群众团体进行的主体行为,而是没有任何政府背景,也不具备任何官方或者半官方色彩的普通民众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常常本能地抗拒政府权威,本国政府尚且难以服众,更别说来自一个印象中“专制、独裁”的共产主义国家政府。只有来自真正民间的声音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重视。

在与舆论偏见做斗争过程中,先后有上海文汇报记者郑若麟、驻法大使馆公使曲星、欧洲时报记者董纯、凤凰卫视记者柳怡以及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傅杰妮等先后接受邀请,到法国各个电视台参加辩论。尽管后来我们知道,法国媒体为了显示公正,每次邀请一位中国人参加辩论只不过做为靶子,但这些人仍然勇敢地前往电视台为中国申辩。从观众反映来看,当属几位记者的出场效果最佳。比如浸润法国文化数十年的郑若麟言辞犀利,但又不失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与穷凶极恶的法国“人权斗士”们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以寡敌众,但仍然把法国媒体没有说真话的事实披露出去,引起很多法国民众反思。

笔者做出的尝试则是向爱丽舍宫和法国媒体等发出致总统公开信,以一群留学生名义呼吁萨科齐正视中法关系的未来,不要相信法国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务必前往北京参加奥运开幕式。公开信成功吸引法国媒体的关注,邀请留学生接受采访和参加辩论,最终让总统府表态。当然声势更大的法国华人的民间声音是通过共和国广场的万人集会喊出来的,这也是法国历史上华人诉求第一次被这样大规模集中报道。

可惜在铺天盖地的反华声浪中,这样的声音仍属薄弱,而且我们太缺乏来自法国知识界的有力声援。作为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的阶层,无论学者、作家还是记者等,并非不愿意披露真相,但问题是如何让他们能接触真相和相信真相。如果平时有良好沟通渠道,也能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便了解到事实本来面目,相信会有许多人挺身而出,而他们站出来说话的效果要比中国人自己更有效。据笔者所知,中国驻法大使馆在拉萨事件后第一时间便派人前往法国总统府介绍相关情况,据称后者对事态进程已经了然于胸。但结果呢?法国总统萨科齐几次表态照样在民意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严重阻碍了中法关系的正常发展。

理想状态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外国的智者群体,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应该有所作为。接受采访、参加辩论、发表文章和举办讲座等等,可以有多种形式吸引来自舆论的关注。当然这要求平时不仅学有所长,还必须有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长期关注,需要慢慢培养这种素质和能力。效果不一定非常明显,但对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深远意义。仅仅从客观公正介绍中国方面,已经面临这些挑战,如果想让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广为人知,势必更加任重道远。

(蔡印同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