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手记之十六:奥运后的“和谐之旅”路漫漫其修远
[ 2008-07-22 14:4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记得在哈佛念书的时候,我上过一门课,名叫“钢丝绳上的领导人”,其中讲到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概念——“介入”(Intervention)。这一概念的关键点,是说一个人在沟通中提出的前瞻性观点,往往很难一下子引起听众的共鸣。但即便没有人即时做出反应,这些观点往往会在听众的脑子里扎下根来。种子埋下了,一旦有了充足的水分、充沛的阳光以及悉心的照料,它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要信息发布出去,其影响总会逐步显现出来。用哲学家们的话来说,滴水可以汇聚成海。

 
5月4日曲莹璞(左)在三亚机场和“微笑哥哥”陈杰留念。

我想,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这次环球“奥德赛”的意义。“和谐”是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大多数境外传递城市里,那些为圣火到来而欢呼雀跃的人们接受了这个信息;而少数地方的一些人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无论如何,信息的种子已然埋下,迟早有一天,这些地方的人们也会做好准备,拥抱我们的善意。

同时,我也认为火炬传递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探索其外部环境的积极机会,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在面对经历了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正努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同样,火炬接力也让世界各国认真反思其对中国的看法,并对中国民众日益响亮的言论表达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比如,针对祖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我国人民的国民意识日渐觉醒(甚至对某些具体问题产生了不断增强的焦虑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火炬接力境外传递为中国以外的人们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空间,以决定今后采取怎样的行动同中国互动。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村落,但是隔阂依然如同划村而过的河流,既深且宽。那么,我们该怎样前行呢?是建桥呢,挖隧道呢,还是造船来跨越这涛涛河水?或者面对变动中的外部世界,干脆紧闭双眼,高喊“狼来了”?

在一些传递城市遭遇混乱之后,我们目睹了数以亿计的国人在国内外所表现出的不解、愤懑和所迸发出的怒吼,但愤怒不是最终目的。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本人经历了很多的伤害和屈辱 – 敲砸车窗、疯狂的辱骂、下流的手势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最终,愤怒只应该是这些不幸事件表象下诸种因素中的第一层面。出现暴力抗议的各站城市本身也遭受了与全球华人同样的伤害。伦敦和巴黎这两个与我渊源颇深的城市,也遭受了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火炬接力的行为、反应和过度反应都会转化为有意义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必将促进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的部分主导者,将是那些身处全球各地、学兼中西的华人群体,他们的激情和能量将使他们成为中外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和润滑剂。在一些传递城市,这样的沟通已经开始。

由此,西方媒体的霸权铁幕也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 其公信力在火炬接力海外传递期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每个普通人都可成为忠实网络记者的新时代,在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进程造成越来越大的及时、空前影响的新时代,这个铁幕已经开始松动。在铁幕崩塌后,新的舆论环境将为世界人民更准确地了解新闻事实而开启新的窗口。

过去一个月里所遭遇的这样那样的经历,给我这个20多年的老媒体人带来了希望。正像我此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西方媒体的话语垄断与日渐累积的公众误解,使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困难重重,这曾令我辗转反侧。

随着奥运火炬接力境外传递的结束,我也卸下了新闻发言人的重担;但另一个和谐之旅才刚刚开始。这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有效沟通交流而和谐共处的旅途。新的和谐之旅路漫漫其修远。

(作者:曲莹璞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新闻发言人 原文为英文5月5日刊登于《中国日报》 胡亦南、李华清翻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