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国记者眼中的中国
[ 2008-01-28 14:18 ]

今年是中国年的说法正在被世界主流舆论引为时髦。法国也不例外。2007年年底,多份法国杂志以专辑形式介绍中国,比如著名的《快报》和《焦点》等。实际上早在2007723日至825日,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就推出了一组名为“中华之旅”的夏季系列报道,该报道执笔人为该报前驻华记者欧阳华(Franois Hauter)。2007年他用了连续四个月时间周游世界,通过“中华之旅”考察全球“华人现象”。全部报道由三十篇通讯组成,堪称法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大手笔。

上周日,笔者与朋友应邀前往欧阳华在17区的寓所,向他了解这组报道背后的故事。作为驻华6年的资深记者,像几乎所有的西方驻华记者一样,欧阳华未能免俗,家里和言谈中不可避免地带着许多中国烙印,比如给我们泡的中国茶、墙上的中国画等等。欧阳华在中国收获最大的是一个满地乱跑的女儿,是跟一个中国女诗人的爱情结晶。他们并没有结婚。女诗人仍然在中国,而欧阳华自己带着小女儿在巴黎生活。

说起这组报道的初衷,身为《费加罗报》主编的欧阳华表示,想把中国当一面镜子来反观西方。通过对照东方,衡量西方呈现的弱势,希望在对比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存在的巨大差异中,分析东西方价值观的距离。中国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人要在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他最终想要探究的问题。说实话以中国社会的光怪陆离和世界华人的千姿百态,一个西方人弄懂这些并不容易。欧阳华坦诚至今还没有答案,他只能把一些客观事实呈现出来任人评判。

其实更应该寻找镜子的是中国人自己。西方人的起点和落点都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基础,所以才有种种“中国威胁论”的出炉。在他们已经掌握权力和利益制高点的同时,当然会以输出价值为己任。如果中国不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和平发展道路,难免被恶意揣测。在目前“中国崛起”和“盛世中国”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之时,尤其应该多倾听而不是刻意回避来自国外的批评,尤其是要警惕许多人渐渐滋长的虚幻的大国梦。这也是笔者极力反对央视炮制“大国崛起”这样的纪录片的原因。有这份时间和财力,还不如多研究研究大国兴衰。

笔者向欧阳华请教,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欧阳华所言令我受益良多。他说中国崛起也已是不争事实,但问题是这一崛起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走访了世界各地,中国人遍地开花,但当地人民不管是受到了中国人带来的实惠,还是成为这一所谓“黄祸”的受害者,都无不对此产生了一种恐惧。平心而论,中国人真是一个很勇敢、勤劳且极其聪明的民族,再荒芜的土地拿到他们手里也能点石成金。这点跟美国人很相似。中国人也为很多贫穷的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为他们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帮助他们发展了基础设施,但这些仍然无法消除当地人对华人的怀疑和敌意。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沟通和相互了解。

无论是当地的华人社区还是外交机构,都是那样的不事声张。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其他国家外交机构之间缺乏联系,他们不爱参加大型晚会,行事异常低调,奉行的可谓是一种极其“内向”的外交。而当地的华人也是如此。华人社区永远是最安静最守规矩的,满足于社区之内的井然有序和自给自足,很少和社区之外的人发生联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远未开始真正地去征服世界,她把自己置于一种围城之中,谨慎地观察着周围这个日益受其影响的世界,游走于羞怯和高傲之间。对于这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恐惧当然是世界其他国家本能的反应。欧阳华认为,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首先要突破这种心理上的障碍,和外界交流并相互了解,才能不被当成一种异己的力量,融于世界之中。

笔者认为欧阳华的见解深刻而中肯。与法国友人聊天时曾经讲到,中法两国民众彼此都以一个想象中而非现实的国度描述对方。法国人成天在媒体上看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数字,但极目所见却是流落在巴黎的中国难民和偷渡客,而并非衣冠楚楚的中国外交官或者记者、学者等高尚人群,这中间给人的反差难以消失。我们的央视法语频道节目古板老套,更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宣传效果。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建议负责推销国家形象的官员们多看看“中华之旅”这样的报道吧。(蔡印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