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年以来,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断制造出大大小小的风波,令“中国制造”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但是当国外消费者和媒体真正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上时,却发现所谓的“铅超标”、“毒食品”等事件中有很大的水分,他们被少数总想妖魔化中国的政客给“忽悠”了。一些政客出于国内竞选的需要,炮制“中国产品威胁论”,其政治作秀成分远大过他们对民生问题的真正关注。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的质量并非完美无缺,对此,中国政府从来都不否认。但是,从数据来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产品高,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质检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9.2%,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则分别是99.02%、98.85%和99.08%,两者相比不分伯仲。去年,多米尼加输美食品中有817批次被美方拒收,丹麦输美的520批次糖果也因质量不合格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同期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却仅为391批次。而且,多米尼加去年输美食品总额为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中国则达到38亿美元。还有,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中,来自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中国丝毫不逊于美欧。
其实,抹黑“中国制造”,对全球的产业链和消费者都会带来损害。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是物美价廉、非常实用。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来说,在竞争环境当中,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中国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两方面的优势,承接了世界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正如中国商务部负责人23日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中国制造领域,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可以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老实说,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如今,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层面,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正是那些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人促使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抹黑中国制造目前已超出了产品质量和贸易问题的范畴,而是把贸易问题政治化了。这种打击“中国制造”的企图,受益的只是少数政客,而受损的绝不止是中国厂商和中国工人,还有全球产业链和全球消费者。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