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让出国考察公开化
[ 2007-08-13 11:31 ]
  
 

虽然在北京的时候已经感觉中国人实在很多,但到了国外才发现中国人真是太多了。刚到欧洲后在大大小小的几次旅行中,甚至在偏僻的荷兰小渔村我都能看到同胞的身影,更别说在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这样的繁华都市,几乎所有旅游点和商业街都有中国人。有许多中国游客则以团组形式出现,而据我观察,西方人通常只有老年游客才热衷组团。

不少中国旅行团有一些有趣的特征;团员们衣着正式,虽不至于夸张到西服革履,但也夹克衫在身,脚蹬一双皮鞋,不像其他旅游者那样随意自然;团里总有一两个大肚翩翩的核心人物,团员们都围着转,大家争着合影或给其拍照留念;购物几乎都去一些固定商店,基本都能做让商家满意的顾客,大包小包地买走大一堆纪念品。毫无疑问这种旅行团就是美其名曰“出国考察”的公款旅游团,因为除了他们,也不会有人时时摆出一副官架子,带着得意洋洋的气势走在外国的大街上。

记得4月份复活节假期的时候,笔者在比鲁塞尔著名景点“撒尿小童”旁边看到很多国内旅行团。其中一个北京团据说是农业部的团组。带队导游是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负责这个团的欧洲地接项目。小伙子赶羊似的指挥人们来此照相,然后把队伍带进了旁边的巧克力店。比利时素以啤酒和巧克力天下闻名,游客们免不了要买些礼品回去送人。只见导游跟巧克力店的中国小姑娘悄悄说了个数字作为暗号,就算接上头了。小伙子告诉说,他们是老熟人了,经常给店里拉来客人,这样的政府团很受欢迎,回扣也不少。等这些人走后,在巧克力店打工的小姑娘说生意不错,很爽快地把刚才卖给他们的巧克力以一半的价钱给我们。他们老板就是因为中国旅行团很多才雇了好几个中国留学生帮忙。

关于这些公款旅游团,外国人暗地瞧不起不说,很多华侨华人也觉得给中国人丢人。但说实话除了对一些人暴发户或大老爷式的嘴脸看不顺眼外,我觉得如果真是出差之余四处走走看看,到也未尝不可。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出国的潜规则就是一种隐性福利,一般凭资历而不全然是业绩或者职能出去。但是凡事要有度,在A国出差你跑到B国干什么。比如前不久被撤职的安徽检察院副检察长,带队从瑞典出完差又跑到芬兰玩,竟然还拿着伪造的邀请函,就实在说不过去了。丢人丢到国外,自然也为国法所不容。

考虑到为数13亿的中国人民中还有大部分从来没有踏出过国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大,出国出差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公款旅游的人也不会减少。从大禹治水就已经清楚告诉人们,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疏导而非堵截,我这里不妨给管理部门支一招,看看能不能当作参考。比如索性让出国考察公开化。既然已经普遍作为一种隐性福利,那就将这种福利在内部网站上公之于众,讲明什么条件下可以出国,以作为恪守本职工作和做出突出成就的奖励。如果做到公开透明,一来即使有人出国,别人也会服气,说不定能形成一种新的激励机制;二来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也不敢再贸然组织这种出国游,否则上级部门有权制止。

另外需要公开的就是每次出国的人员名单和财务账目,最好由媒体和审计部门进行定期核实。要在政府网站上至少也应该在本单位讲清楚,哪些人都去哪了,做了哪些事花了多少钱,另外应该报上级单位备案。如果没有公开,一律算作违规违纪,要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相信只要政务公开落到实处,顶风作案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说到底为什么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很少听说公款消费和公款旅游,就因为人家监督力度非常到位,又建立了一整套重视诚信的社会体系,西方公务员犯不着为沾这点小便宜丢点声誉和饭碗。

还有一个公开其实也未必不可行。国家一般都在外国派驻有大使馆和其他许多官方机构,比如中央各大媒体。这些官方机构的重要任务就是做调研工作,除了跟踪政经形势,有时也涉及制度层面的研究。如果通过一个涉外部门的内部网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没必要再重复派国内的一些团组来再作重复劳动。因为出国考察也无非就是整一篇同样的稿子回去,更不用说很多考察报告都是旅行社代笔。这样也能节省大量的考察经费。国家驻外的官方人员应该基本具备写这些调研材料的能力,遇到真正专业性极强的出国考察比如核物理或航天科技之类的高科技项目,再派出专家考察队伍也不晚。

(蔡印同)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