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哈里·波特精神”
[ 2007-07-26 15:13 ]

《哈里·波特》的成功是无庸置疑的,但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广受欢迎,也恰好表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矛盾情结。

正如许多人所看到的那样,不仅孩子们,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十分喜欢罗琳女士所精心讲述的幻想冒险故事,而她的这种现代方式的看似逃避主义但却是十足的乐观主义的品牌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孩子们感到那是一场富有魔力的心灵旅行,而成年人则感受到古朴和怀旧的味道。

这也正是罗琳所看重的。

在这位英国新首相的好朋友看来,《哈利·波特》丛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从不回避像死亡这样的艰难主题。罗琳会说,由于哈里父母双亡,黑暗从一开始就存在,只是我们当初有点眼花缭乱,没有发现而已。

不回避艰难的处境和生命的考验,而是以一种怀抱希望的坚韧之心去面对,似乎也正是不死的“哈利波特精神”吧。

罗琳的经历是很好的例证。还是在《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前,有5年多的时间,罗琳一方面要谦恭地拜访可能具有慧眼的出版商,另一方面则要在又小又冷的屋子里照顾她的女儿,她时常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将女儿放进桌边的婴儿车,在哭闹声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一张张小纸片上。而为了省钱,她几个小时只喝一杯咖啡。

正是这对孤苦的母女,在1997年之后的10年里却风靡全球。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已身为亿万富豪的罗琳却依旧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与平和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罗琳的成功又何尝不是一种传奇?而她的传奇又不知使多少有相似经历的人对未来抱有了一份温馨的希冀。

这种具有精神气质的小说也确实产生了神奇功效。一名英国少年就是因为这本小说打消自杀念头,而在美国的儿童癌病医院中,院方精心准备的哈利波特派对,则为长期卧病在床的儿童带来一丝慰藉,也帮助他们明白一些健康儿童不了解的事:生命中充满威胁和危机,哈利.波特就是个象征,无论面对怎样的逆境,他都会凭着决心和勇气,在朋友们的协助下,一一度过。

从更广泛的意义说,这种强调乐观主义,强调勇气和意志,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气质,也正是面对着恐怖主义、核扩散、全球变暖、艾滋病、跨国犯罪等现实挑战的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而对于肩负着应对国内外危机和挑战以及国际合作重任的政治家来说,“哈利.波特之母”罗琳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洞察力和亲和力,也正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匮乏的:他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但却不十分清楚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也不很懂得如何亲和、双赢地与人们一同经营“希望的田野”。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要的并不多——和平、友善、宁静但不失有趣的生活。这也意味着,在这个充满着太多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有亲和力地讲故事,有洞察力地把政策与人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给人带去慰籍,也带去希望。在这方面,美国在伊拉克所遭遇的亲和力政治困境就足以说明问题,而正如副国务卿休斯所感叹的那样,“你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来造成最初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亲和力本身更重要的是,这种亲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罗琳做到了,所以她的哈利·波特及其所象征的那种精神也便获得了永生。

(张国庆)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