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个关于伊拉克问题的记者招待会很是耐人寻味。
先是7月13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在华盛顿五角大楼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在美国对伊拉克增兵的同时,伊军队独立行动能力却在下降。话音刚落,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就于次日放出豪言:无论美军在什么时候离开伊拉克,伊拉克军警都能承担起维持伊拉克安全的重任,表现出“伊拉克没了美国人也能玩得转”的信心。
而在前一天,7月12日,美国政府也恰好公布了伊拉克形势报告,承认伊拉克政府未能完成美国国会为其设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指标,但强调伊拉克局势“仍有希望”,美国国会和公众对此应“保持耐心”。
这一报告很自然地招致了民主党人的强烈抨击,而众议院更是迅速跟进,在报告公布几小时后便“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以223票对201票的表决结果通过议案,要求在120天内开始从伊拉克撤离美军战斗部队,在2008年4月1日前全部完成。
从国会山到白宫,从华盛顿到巴格达,就这样一来一往、一松一紧,犹如话剧一样,展现出人们对伊拉克问题的焦虑,也折射出从布什政府到马利基政府的尴尬处境。
处于倒计时状态的布什政府的尴尬毋须多言,问题多了也不怕找,顶多再熬上个一年半载。倒是马利基政府,不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也真真切切地肩负着改变伊拉克“航向”的使命。
从针对佩斯言论的表态可以看出,马利基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事实上,在去年与布什的会晤中,马利基政府就已经表现出伊拉克政府在未来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愿望。在安全方面,这意味着伊拉克政府需要进一步壮大安全部队规模,加强部队的武器装备,使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在美军撤离后能够独当一面。
但马利基也很清楚,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旦美军撤空,伊拉克形势将很可能会完全失控,而伊拉克安全和警察部队也尚未对此做好准备。基于此,伊拉克政府似乎更在意国会山探讨的“撤军时间表”问题,也更急切地希望安全部队能够早日成熟起来。
与此相关的,便是伊拉克国内的政治和解。今年以来,马利基一直都在努力推动两件事情,一是非复兴社会党化法草案,二是“石油天然气法”。前者的目的是使萨达姆政权的低级官员能够获得就业机会和豁免,这也是在为其他和解步骤创造条件,例如制定省选举法以规定自由、公平的投票选举程序,由伊拉克人民选举自己的地方政府,以及启动对反叛武装分子和民兵组织成员进行解除武装、遣散和融入社会的政治进程。
石油法案也同样重要。按照马利基政府的设想,这项法案将有助于规范伊拉克的石油工业,界定中央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确定石油收入如何在地区间分配。但这也恰恰是该法案备受争议的地方,因为它触及到了伊拉克的未来安排———如何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这一富有争议的问题。相比之下,伊拉克政府可以做到的、比较现实的事情是让所有伊拉克人得到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最必要的服务,从而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打下基础。
就这样,安全-政治-经济,三者形成了一个反应链,牵一发动全身。而要想根本改善伊拉克的局势,就需要在这三个方面相继取得突破,但这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更需要铁腕。但问题是,在伊拉克目前的情势下,获得强势领导力谈何容易?
这也正是马利基对佩斯表态反应强烈的原因所在,他需要来自华盛顿的信任,也需要国内的政治支持,而这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让马利基感到压力巨大的是,来自华盛顿的信任越来越少,来自国内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不过,马利基也还是有所“依靠”的。从耐心的角度看,伊拉克眼下的形势让绝大多数人都感到无所适从,令人头疼的同时,也带来了几许“宽容”的空间,这在事实上也就减少了马利基政府行动的压力———容错的氛围下,便更容易“滋生”勇气。
不仅如此,国际社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无论是促进伊拉克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伊拉克问题国际契约”,还是“伊拉克邻国会议”,都彰显了人们依然怀抱的对和平景象的渴望。而希望,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话说,“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