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方将中日关系定义为“战略互惠”,中方予以默认。这既说明中日关系的现实主义特点,也凸显中日关系经历小泉执政时期的尴尬之后,开始显现某种妥协或共识。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近日在华府演讲时的论述耐人寻味:“中国的要求并不多,只要求日本履行中日建交时的承诺,别无所求。”在中日建交35周年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态度凸显对日本的最大善意,给安倍以最大的鼓励。安倍应体谅中国的苦心,投桃报李,使中日关系尽量破解历史和现实的矛盾,最起码应兑现双方达成的战略互惠共识。但从目前情势看,安倍对华索取过多,同中方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
大陆央视从本月3日开始在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鉴真东渡》,营造中日友好的舆论氛围。而安倍给予中国的只有一个无足轻重的表示——愿提供节能技术,加强同中国的环保合作。日方对中国的索求则狮子大开口:一是要求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协助日本解决朝日之间历史上的人质问题;二是要求中国对日“入常”提供承诺。安倍公开宣称,他将在同温家宝的会谈中“为得到中国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而努力”。
上述两条,一个牵涉日本在东北亚的未来,一个攸关日本在全球格局中的战略利益,都是困扰日本成为正常化国家和全球性大国的枢机因素。安倍寄望中国的支持化解这些困扰,除折射日本的浮躁,还带有外交莽撞的成分。
人质问题是朝日双边问题,需要双方协商解决。在“六方会谈”框架下,朝核问题是六方关注的焦点,人质问题并非主题。对此,美国尚且不理会日本的关切,中国又如何会破坏六方达成的基本共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日本人质问题表达同情和理解已是中国的底线。
日本“入常”是全球难题。安理会改革已酝酿多年,对日本“入常”,安理会内形成截然对立的G4和所谓的“咖啡俱乐部”。就是一再口头力挺日本的美国也曾令日本失望。故而,日本寻求中国支持,对“入常”不仅没有意义,反而有向中国施压的意味,不利于中日之间的信任。
与此同时,安倍却无力或不愿意化解中日之间的结构性难题。一是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他依然采取模糊策略,一方面拒绝回答是否会以首相身份参拜,另一方面又表示:“事实上,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成为一个外交问题。我将继续对那些为我们国家战斗的人表示敬意。”这凸显他依然受困于右翼分子的历史情结,无法以政治家的智慧破解历史迷障,依然行机会主义策略。
这给中日关系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中国不会有长久的耐心放任安倍在历史问题上浑水摸鱼。而日本国内在右翼跳动下对华杂音鹊起,不利于中日关系的举动频繁出现。日本防卫省的智囊机构近日发布《2007年东亚战略概观》,呼吁“对中国试图主导东亚”要保持警惕;外务省也发布《2007年外交蓝皮书》,认为中国军事存在不透明。
此外,日本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又给中日关系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在中国反“台独”深入进行的时候,美日之间自去年以来强化了将台海作为战略目标的共识。前不久,日本又同澳大利亚达成针对中国的军事遏制机制。如此等等说明日本对华充满极端不信任。这些历史和现实的遏华障碍不除,对华的外交索取显然是外交自私和弱智的行为。这又如何构建战略性互惠关系呢?
要提醒日本的是,在安倍陷入“慰安妇”风波时,日本的国际声誉已遭受严重损害。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大国的国会和主流媒体都对安倍的言论和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错误行为严肃批评。《纽约时报》甚至将安倍称为“靠掩盖日本战争历史‘建功立业’的民族主义者”。德国《南德日报》谴责说,安倍为挽回在内政方面的失误,公然否认日本军队曾在亚洲迫害性奴隶的事实。由此可见,清算日本侵略史已成为全球共识。
但中国并未在这一狂潮中落井下石,而是希望安倍能够从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掣肘和国内民意的狭隘视角中走出来,借力国际舆论同错误的历史进行理性切割。中国的善意既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也照顾到了安倍的个人处境。
若安倍对华缺乏足够善意对应,中日之间的互惠平衡就会打破。即便安倍度过7月份的参院关口,还将面临下半年的参拜难题。
若安倍参拜,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又成镜花水月,重回小泉时代的冰封。所以,由于安倍无法摆脱其深入骨髓的右派信仰,因而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对华抱持深层的恐惧和不信任,因而实现真正的中日互惠十分艰难。即便有这样的机会,安倍的机会主义和功利性策略,也会损及中日互惠关系的长远战略。
故而,战略互惠不能仅是口号,而应着眼于中日利益的交集并从战略高度加以确定,然后以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去落实。着眼投机、无度索取的外交策略没有实际意义。(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