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随白宫“发声”
美国之音65年来的变化,实际上是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之音日前宣布,从今年10月起将取消广东话、泰语、乌兹别克语等的广播,并将相关资源用于增加对中东、朝鲜和古巴的广播。有关改变是布什2008年财政预算案一部分,这也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重心再次作重要调整的标志。美国广播事业委员会发言人拉里·哈特对取消上述广播表示遗憾,并表示所取消的大体上是听众日益萎缩的节目。
而在去年通过的2007年度财政预算中,美国之音的俄语广播从2007年1月1日起也被取消。这一天距离冷战铁幕拉开已经整整60年了。即便是距离冷战结束,也过去16年了。
美国外交政策“晴雨表”
美国之音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禁止对国内广播的国际广播电台,更因为它是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晴雨表”。
美国之音开播于炮火纷飞的1942年2月24日,最初以英语和德语进行广播,随后又开播了日语广播。美国之音的声音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美国之音也在1947年2月17日迅速开播了对苏联地区,并辐射整个东欧的俄语广播。美国之音在颠覆苏联和东欧政权的舆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较典型的是1962年猪湾危机发生后,美国之音对古巴、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广播,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肯定。
美国之音历来视亚洲为其工作重点。东欧剧变后,美国之音加强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广播。1990年,美国之音不同频段的单日普通话广播累计达到32.5小时,90年代中还开通了藏语广播。
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之后,美国之音于1993年2月21日迅速开播了克罗地亚语节目和塞尔维亚语节目,以宣传美国的巴尔干半岛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迅速增加了其阿拉伯语的广播,随后又加大了波斯语的广播。
逐步走向“没落”
对于美国之音的宣传投入,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经很直率地说,“在宣传上花一个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元”。而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许多公共外交部门都受到了裁减,唯独美国之音的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所加强。
这也应了美国蒙默斯大学助理教授张巨岩的发现。他认为,在近几年的国际斗争中,美国人已成功摸索出了集媒体、外交、公关、广告、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各种手段于一体的“总体宣传”(integrated propaganda)模式。美国之音就是公共外交的“总体宣传”重要工具。
作为美国政府出资并且履行一定宣传使命的媒体,美国之音新闻时事类节目约占总体内容的60%,重点介绍的是对象国发生的危机和负面新闻,这也使得它所标榜的“真实客观”大打折扣。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之音播出布什讲话的同时,也播出了本·拉丹的讲话,这直接引发了当时的美国之音主席被免职。2005年4月,美国之音宣布将其总部的部分职能转移至香港办公室,并招募8名员工。对此,14名国会议员联名给美国之音总裁写信,反对这项决定。信中说,“我们很难相信,雇佣了非美国国籍员工后,美国之音还能履行其传播美国价值的使命。”据了解,各界的反对使美国之音的决定至今没有下文。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美国之音的变化,实际上是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美国国际广播局的主席肯尼斯却在2006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目前发展中国家收听美国之音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如果美国不及时调整自身的外交政策,单纯依靠大投入的意识形态输出,美国之音的命运也会和美国公共外交的命运一样面临尴尬境地。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周庆安)
(编辑: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