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评论>中国视点
中国人真的很开放吗?

[ 2006-12-01 09:09 ]

 

●如今,很少有中国人会承认自己不开放,然而很多人把“中国的开放”和“中国人的开放”混为一谈

●有些中国人误把“西方的”、“反传统的”、“不受伦理道德拘束”理解为“开放”,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中

●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家姿态,更需要开放的民族心灵

环球在线消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人好像变得越来越开放了。从国内近期点击率极高的新闻事件看,“中央一套”、“雷锋”成了安全套的商标,某位性学专家公开提倡“换妻游戏”、“一夜情”,某些所谓的艺术家更是将“露点”、“全裸”当作艺术造型追捧,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学”成了被驱逐的对象。

更“开放”的是,不少舆论对此还是趋之若鹜,称赞工商部门不查封安全套显示了开放、包容的形象;将“换妻”这类原始行为解读为“超前”、“人文关怀”、“公权不宜介入私权”等,即便反对的人也是信口开河,说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其实西方早已将此行径视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垃圾扔向过去;而那些将“露点”、“全裸”视为艺术的人,大概还不明白真正的艺术和色情之间的界线吧。如此看来,的确需要探讨一下“中国人真的开放吗”这个问题。

中国的开放≠中国人的开放

如今,很少有中国人会承认自己不开放。笔者前不久与国内南方的几位文化人谈起歌星麦当娜抢领非洲儿童,他们都怀有善意地说,那位儿童真有福气,命运从此改变了,还说要是麦当娜到中国多认领几位被遗弃的女童那该多好。然而,几位知识分子对于母子分离、抢领是否违法、女星有无作秀的企图等等一概忽略。笔者无意中感慨“这也太不开放”,结果引来一阵反驳:“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中国人更开放,世界500强多在这里落户,名牌名品到处都是,就怕你没钱买,中高低档餐馆样样具备,茶馆和咖啡屋比比皆是,就连找情人都很容易,中国的男女都很开放啊。”

此时,笔者突然感悟到,原来人们把“中国的开放”和“中国人的开放”混为一谈。近30年来,中国的确开放了,以敞开的胸怀接迎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商品、文化和游客,世界知名企业、最时尚的产品、韩剧、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哈里·波特都在中国畅通无阻。但中国的开放并不等于中国人的开放,真正开放的人不会讲求那么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会以大跃进的方式进行文艺创作,不会把“清华大学”评为“全国驰名商标”,更不会明知“书奴”的种种危害却仍在孩子身上层层加码……

说到底,中国的开放并不必然促使中国国民的开放。一个国家的开放,指的是这个国家对世界的接纳程度,是政策性的、内倾的、物质化的,它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是,国民的开放,指的却是这个国家的百姓对世界的认知态度,是学习性的、外向的、更强调思维习惯、精神面貌,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目标。

在英文中,“人的开放”一词为“Open Minded”(直译为“打开头脑”)。这个词不仅表明,开放的主体是人的头脑和思想,更表明开放所需要的是一种善于学习、了解世界的姿态。有些中国人将国家的开放等同于人的开放,实际上是把开放的侧重点从精神、思想、见识和学习的姿态,降格为身体、物质、感观和放纵的状态中,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中。

“开放”的三大误区

首先,从国际比较的层面看,不少人误认为“西方的就是开放的”。这种误区只是将“西方”当作一个旗号或借口,却缺乏对西方深入和透彻的了解。前段时间,“清华北大是否沦为二流”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说“是”的专家学者们提倡“开放”,却几乎不考虑中国大学的历史形成过程和现实国情的特殊性,都对西方大学的办学思想和模式大加推崇,把中国大学的教育鞭挞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西方大学模式远远没有中国人想像的完美,也很难在不考虑国情的前提下在中国实行。再比如,某些人把开放理念硬套在中国的社区建设上,要求社区摒弃封闭性的管理,不必理会深更半夜在家里饮酒作乐、尽情高歌的行动,因为“西方社会是开放的”,孰不知西方“开放的社会”更多地是指思想观念的公开与多元,而不是社区管理之类的东西。

“西方的就是开放的”的误区导致一些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对非西方世界则傲慢或视而不见,凡事皆把目光聚焦于西方,就连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出现这样的窘境,做欧美问题的吃香,研究拉美、非洲问题的好像低人一等。更糟糕的是,很多并非西方的观点和做法被挂牌为“西方的”加以传播,一些低俗、丑陋的行为在“西方的”光环下大行其道,不少假冒伪劣的洋品牌因此在市场昂首挺胸。有些企业更是将自己名牌冠上洋名,把员工的中文名如“小明”、“晓雪”改为“彼特”、“玛丽”。如果有朝一日,印度、日本、俄罗斯等一跃成为世界超强,难道还要把“小明”改成“甘地”、“纯一郎”、“伊万诺夫”?

其次,从历史的进程看,不少人鼓吹“反传统的就是开放的”。在不少媒体和学术讨论中,“超越传统”旗帜下的开放观非常时髦,“国学辣妹”成了网络红人,“PK”、“粉丝”等完全不合中文规范的时尚新词成了报纸标题,在城市建设上,古迹古街巷多被清除,转而以高楼大厦替代,当把城市全部开放给钢筋水泥后突然觉得单调乏味,然后再用钢筋水泥缔造仿古建筑,而这一切颠三倒四均戴上“要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城市建设”的漂亮帽子。

“反传统的就是开放的”的误区使某些人对传统的糟粕矫枉过正,但同时斩断了国民精神赖以寄托的根。无根飘荡的幽灵自由了,但同样也失去了自信和稳健,浮躁的气息开始在社会上蔓延。从整个国家层面上看,这种态势窒息着中国人真正的思想开放:一方面是极度膨胀的“崛起牛气”,另一方面又有不准外国人评头论足的“自卫小气”,动辄就说外国正在“妖魔化中国”,省略了理性的交锋和甄别,真理和真相的裁判哨常常奉送给了权贵势力、利益集团和突发异想者。在这种思维模式左右下,千年沉淀的常识常道对当代人的行为和思维失去了定心丸的功效。

第三、从国民的意识看,一些人盲目相信“不受伦理道理拘束就是开放”。比如,这几年,国内对一夜情、婚外恋的讨论很多,某些舆论动辄说“西方人的性观念不受伦理道德的拘束,非常开放”,进而为之辩护。实际上,西方人的性观念、婚姻家庭伦理要比国内所谓的“先锋派”正统得多,至少四五十岁的大学老师不会裸体讲课,荤段子不会在手机上疯狂传播,婚外恋也不会像中国这样,博得如此多人的同情。

“不受伦理道理拘束就是开放”的误区实际上使不少中国人陷入了道德真空。失去了基本道德的约束,家庭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惊”、“艳”、“浮”、“躁”等虚无、夸张之物成为人们的日常兴奋点,商品竞争只讲利益,不讲原则,假冒伪劣商品源源不断输向国外,出国旅游随处撒野,长此以往,最终导致的极有可能是整个中国国家形象的丑化和歪曲。

怎样才算是真正开放的民族

归结起来,这些被误读的开放观,其实都是一些中国人的思维和视野狭窄所致。所谓的“开放”其实恰恰是一种故步自封。

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家姿态,更需要开放的民族心灵。那么,中国人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开放呢?以笔者观察,中国人的开放至少有五个层次:第一是个人交往的平等,使真理的探讨不因为工作职位的差异有所阻隔,第二是对集体事务的关注和研究,第三是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热心和关怀,第四是对世界事务的认知和辩论,第五是对人类文明史的基本了解。

当怀着“水落石出”而非“到此一游”的心态把眼界依这五个层次逐渐延展时,我们眼前出现的会是大漠或者大海,很多琐碎和荒诞的想法会过滤而去,筛留下的是大气、大度和平常心。我们就不会对周遭事物的怪力乱神而大惊小怪,也不会轻飘飘地乱谈一气,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这也正是一个真正开放的民族的明显标志。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