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才是遏制日本右倾的最佳途径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这几年,中国政府和公众为中日关系耗费了巨大的资源,但中日关系在2005年,依然进入外交上的“冷战”,经济上互相依赖,政治上却是标准的倒退。
2005年5月吴仪副总理访日前,中国政府一直尝试对话沟通,小泉的回应也比较好。但那以后,中国被迫长期采取强硬态度,并艰难获取了有利态势。表现为:日本国内对小泉参拜反对声越来越高;入常失败后,自民党内开始反思其一边倒外交;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表示了关注和怀疑;在台湾问题上,日本自2005年1月之后再无大动作等等。
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环境越来越倾向于反思,而且由于中国重要性增强,美国逐渐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强硬的安倍必须考虑的。在这些限制前,相信安倍会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对华政策,这是大势所趋。
但中国同样面临困难。安倍虽然会软化,但根据他的世界观、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判断,他属于真正的“右”。比如说,小泉没有否定东京审判,但安倍提出了;他还力图推动军事化、修改和平宪法;再如小泉讲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威胁,但安倍则更强调中国威胁论。如果中日继续斗下去,中国威胁论会被继续追捧。
不过,中国也给安倍留了余地。对于安倍以前的一些话,中国并没抓住不放。目前的情势是,日本一方面调整对华政策,另一方面还在否定历史,错误政策的国内基础依然强大,中日之间的分歧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解决。
因此,对日本要坚持斗争,但又不能斗得太狠,底线就是要把斗争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但可控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民族感情为代价。中国民众也应该给政府在对日问题上以空间和时间。毕竟,确定对这么一个重要国家的政策并不容易,而期待在外交上赢得彻底胜利也不现实。一方面,要对中日之间的结构性困难有充分认识,持之以恒地阻止日本公众右倾化趋势,在对日本错误政策的斗争中积累经验,目前日本的“军事正常化”正在加速,而中国的应对战略并不成型;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还要寄予一定希望,保持大国心态。
另外,对日外交战略要考虑平衡,要把日本官方和民间区分开来。
在日本官方,目前,二战加诸日本的禁忌正在被逐个打破——修改宪法,自卫队改军队等等,甚至可能走上核道路。成为正常国家的要求并不过分,但要防止日本“军事化”,这是中国处理中日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民间层面,要努力影响日本公众。在历史问题上,不可能期望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痛恨自己,但要让他们听懂我们的道义。日本右翼目前在极力渲染日本面临的威胁,试图激起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年轻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军,签名反对修宪的主力也是他们,这显然有益于中日关系。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直接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所以,更应该让日本公众了解,中国不是威胁,强大的中国也不是的威胁。
中日斗争已经具有了国际的关注度,有很多国际观众,也有日本观众。因此,对日政策就需要更加慎重,合情合理,有理有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日本的全面了解和介绍。要告诉中国民众,日本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在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地方,日本的国际形象也相当不错。中国与日本的竞争,最终要落实到国家实力的竞争上面。中国的发展才是遏制日本右倾的最佳途径。(史哲、郭力整理姚佳威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