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7月4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已经正式拒绝了巴勒斯坦三个武装组织联合向以色列发出的最后通牒,表示以色列不会向巴勒斯坦的暴力恐怖分子屈服,也不会用谈判来解决被巴武装分子扣押的人质,更不会放过袭击和绑架以色列士兵的任何一个人。为此,以军7月4日继续在加沙地带发动军事行动,轰炸了加沙大学学生会所在的办公楼,在加沙北部“定点”清除了一位巴武装组织的骨干分子。在这样情况下,巴勒斯坦的各武装组织究竟如何应对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这一次以巴新一轮的暴力冲突恐怕又将持续数月之久,中东和平将继续深受打击。
以色列的奥尔默特政府之所以自6月25日19岁的士兵沙利特被俘获之后拒绝对话、迅速选择在6月28日出兵加沙实施自主的军事营救,其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打击巴勒斯坦目前的哈马斯政府,并乘机扫除巴勒斯坦境内的各主要反以武装组织。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得知,沙利特被俘时已经身中三枪,本身存活的可能性并不大。派兵进入加沙地带最重要的使命还是为了利用人质事件这难得的理由,力图重创各种反以的政治力量和武装组织。为此,以军已经逮捕了包括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部长、立法会议员等政要在内的60多名巴勒斯坦政治人士,甚至直接轰炸哈亚尼总理的办公大楼。
自2006年1月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选举、成为立法会最大的政治力量、并受权组阁以来,以色列就一直推动美国和欧洲对巴勒斯坦施压,希望通过不承认新政府以及断绝巴民族权力机构资金援助等方式,迫使哈马斯就范,放弃传统的不承认以色列国以及坚持暴力及恐怖斗争的反以路线。但国际压力并没有使哈马斯做出实质性的妥协。自哈马斯组织成立以来近40年与以色列的恩怨中,特拉维夫深知它的这个军事上的夙敌和政治上的新对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敌人”。奥尔默特曾公开表示,以色列和哈马斯“水火不容”。
现在,以巴局势的最大问题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强硬派”掌权——哈马斯代表的是巴勒斯坦各种政治派别中的“极端派”,而奥尔默特则代表的是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中的右翼势力。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今年春天突发脑中风以及奥尔默特随后组阁出任以色列总理,已经预示着巴以双方各自掌权后的强硬派势力必定会有一场“恶斗”。6月25日的沙利特被俘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自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2005年9月宣布从加沙撤军,改而采取大规模修建隔离墙和定点攻击这一瞅准了就“干”的政策之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总体战略是“收缩得更深”、“打击得更狠”这两手交替使用。这一政策的争议性在于:以色列单方面宣布撤军的“收缩”策略恰恰是为了对巴勒斯坦各种武装组织更好的“定点”攻击。以巴之间“溃烂”的疮口一直在流淌着鲜血。这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哈马斯中像“卡桑旅”这样的极端派别更倾向于采取对以色列不妥协的报复行动。
哈马斯的执政虽然为该组织掌握巴勒斯坦政治权力,因而能够全面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开辟了道路,使他们有可能因从“在野”到“执政”的角色转换而选择新的政治纲领和对以色列的政策;然而,由于哈马斯政府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之间关系紧张,在以色列的报复和打击政策刺激下,路线变更不可能迅速出现。哈马斯政府总理哈尼亚事实上也缺乏对巴境内局势的实际控制能力。
目前,处境最尴尬的是哈马斯政府。如果以色列士兵被杀,显然奥尔默特政府将对巴勒斯坦大打出手,甚至会采取当年包围阿拉法特总统府那样的方式“软禁”、“逼宫”哈尼亚总理。士兵被杀后,以色列的民族主义情绪会让以色列政坛的“温和派”住嘴,奥尔默特政府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有了更大的国内政治条件。如果要释放以士兵,哈尼亚政府似乎又缺乏足够的权威说服“卡桑旅”等激进组织罢手。
以色列想要做的,不仅是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也包括直接的政治打击。以色列副总理佩雷斯已在7月2日宣布,以色列将起诉那些涉嫌参与“绑架”沙利特的巴勒斯坦政府高层官员,这就是要向国际社会表明巴勒斯坦的政府官员本身就是恐怖分子。目前巴勒斯坦温和派代表阿巴斯因为屡受国内抗议示威而影响力大减,其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能力和声望也因为前一段开不出工资而受到政府官员罢工的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勒斯坦内部的危机也十分尖锐。再加上以色列强势的军事打击政策,巴民族权力机构处境目前十分艰难。
奥尔默特政府当然也留了一手。目前以色列军队主要还是在以巴边境地区活动,对加沙的军事攻击主要是炮击和飞机轰炸。特拉维夫深知军队开进去以后的代价会更大,以军会更容易成为各种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攻击目标。要大开杀戒必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奥尔默特政府还是会选择“施压”与“定点”打击相结合的政策。一旦被俘士兵确认被杀,那么,以军地面部队将毫无顾忌地进入整个加沙地带。
看来,新的一轮暴力冲突又将大规模展开。这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人民和两个民族共同的悲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