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世界最矮男人高70厘米崇拜成龙|美国残疾少年轮椅上完成后空翻|塔利班打死一名美军奖1000美元|
美国是怎样让老百姓住得起房子的
2006-07-03 09:55:19      来源:null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环球在线消息:“居者有其屋”是美国政府的法定目标,如1998年的《居住质量和工作义务法》就明确指出:“国家应推进如下目标:……为所有公民提供体面的、负担得起的住房。”这里的要旨是“负担得起”。美国政府认为:如果一个住户的年住房开支超出年收入的30%,就属于“住房负担过重”。目前,根据统计,上述比例在美国住户中已经平均降低到了23%。也就是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负担得起的住房”的目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总结了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有三大支柱,其中第一个,就是让老百姓更容易获得房贷。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无钱购买某种商品,最好的救急措施,就是借钱给他。如果我们自己不方便借给他,则至少应该鼓励别人——比如说银行——借钱给他。以此类推,当老百姓普遍买不起房子的时候,政府应当鼓励银行向老百姓贷款,设法降低贷款的首付和利息,而不能反过来收紧贷款。

历史上看,美国最早一批住房政策出台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要设法增加住房贷款的供给。第一个是1932年的《联邦家庭贷款银行法》,在全国设立了12家“联邦家庭贷款银行”。这12家银行可以说是“银行的银行”,实行会员制,凡有住房贷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入股成为其会员。其运营模式是:12家联邦家庭贷款银行通过财政部发行专门债券,来低价筹集资金,再把这些资金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借给成员银行,供其发放住房贷款。显然,成员银行既然得到了低息的资金,再发出去的住房贷款,利息也就会跟着降下来。今天,全美一共有8000多家金融机构是该体系的成员,占全国金融机构的80%。它们每年从联邦家庭贷款银行获得数十亿美元的低息资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国家设立的这12家银行不直接向居民发放房贷?原来,美国人是深知国有企业的天生缺陷的。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采纳的是国家和民间混合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国有企业属性。若让它们直接面向成百万的最终住户发放低息贷款,十有八九会滥发一气,天晓得会搞出多少呆账坏账?先把钱借给私有的商业银行,让他们去和最终住户打交道,就多了一重坚实的保障。

虽然上述制度能有效降低房贷利息,却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首付!多数商业银行都要求30%左右的首付。一个新参加工作的人要省吃俭用很多年才能攒齐首付,这期间他必须一直租房而白白花掉许多房租。针对这个问题,1934年的《联邦住宅法》又创立了联邦住房局(今隶属住宅和城市发展部),其首要职能就是由国家出面,为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提供按揭保险。这项叫做“203(b)按揭保险”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今天:凡购买中低价位的、自住用房的人,都可申请这项保险,从而大大降低购房首付,最低可达房款的3%。这项政策大大增加了中低收入居民,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购房能力。

当住房贷款更便宜,首付更低,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贷款买房之后,还剩下一个问题是:大多数贷款周期较长,银行贷出去的钱要十几甚至几十年才能收回,也就无法继续发放更多住房贷款。为此,1938年又成立了另一家国有非营利企业(后来私有化但仍由国家监管)“房利美”(FannieMae)。房利美从银行手中购买尚未收回的按揭贷款,打包后变成债券出售,从而迅速收回资金。这个手法在金融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证券化”。它让商业银行迅速从冗长的还款周期中解脱出来,使得住房贷款的供给更加充沛。

上述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放松住房贷款的供应。美国实行这套政策当然有其国情基础:它的商业银行体系极其强大且基本私有。在中国,银行却多属国有,缺乏约束机制,如果照搬美国的做法一味扩大住房贷款供给,的确可能带来负面后果。尽管如此,美国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总不能说国情不同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的政策事事处处要和美国的相反——人家增加贷款,我们却收紧贷款吧!事实上,用收紧贷款的方式“打压房价”,降低的只是名义价格,实际价格(名义价格除以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反而上升了。越用这种方式“打压房价”,居民反而越痛苦。这就像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涨工资一样,只是表面文章。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作者:吴向宏)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热辣无比的性感赛车女郎
激烈赛车离不开火辣女郎。你可以不喜欢F1,但绝不可无视这些立于起点或终点的美女们…… >> 详细

论坛
最适合骑单车的十大城市
自行车这一120年前的发明,因其方便、简洁,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大交通工具。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