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
俄罗斯总统普京虽已是第四度访华,但还是引起国际间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中俄此次在能源上达成若干协议,以及双方有意要在四年后使双边贸易额达到800亿美元等这些具体可以量化的成果外,更由于今、明两年中俄破天荒地将在对方国家举办“国家年”,其范畴和规模均超过中法两国年前举办的“中法文化年”。
尤其是普京访华赶在胡锦涛访美之前,其间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由此,西方舆论在描述普京此次中国之行时,除了用“能源之旅”、“经贸之旅”等词汇外,还用了“战略之旅”来予以形容。
世界格局与中俄之“变”
中俄两国在战略、能源和经贸等领域里的合作和依存关系,最近几年已为国际社会所熟知。这一关系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之间从盟友变成敌人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中俄关系之“变”的迅捷及其程度,也不由得使人在惊讶之余有点“不寒而栗”。就现阶段的中俄关系而言,这无疑是世界格局和中俄各自国内状况变化的结果。
上面提到的“世界格局”,就是冷战结束,中俄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变化,双方都需在美国面前保持独立的外交定位;所谓“各自国内状况”,则指中俄各自都在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并重新走上振兴或崛起之路。
因此,中俄关系现阶段的特点是:双方在战略上互相依存,在能源和经贸上互相补充,并在一系列国家战略问题上互相协调。
与此同时,双方也都与美国发展紧密的关系,所以在战略依存之中互相抱有一定的猜疑和警惕。其中,既有对对方与美国发展关系的猜疑,也有对对方振兴后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潜在担忧。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从石油管道的安大线到安纳线直到泰纳线,俄罗斯一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使中国吊足胃口而又不便发作。
因此,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而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
历史上,中俄关系曾有过许多恩怨,也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和长期的冷战;如果说冷战后的现实使双方接近,务实、理性的思维使双方解决了长达400年的边界纠纷,那么面对未来中俄两国相继崛起的现实,这两个大国又将如何相处?
西方的评论说,俄罗斯崛起将是未来八到十年内就可能发生的事情。届时,历史是否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演?这恐怕是中俄在目前新的一轮蜜月期里就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双边之间的“二热二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俄关系只有从目前脆弱的表层进入稳固的深层,才能保证未来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换言之,中俄只有做到不但在战略、能源和经贸上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和互相协调,而且也能在文化和民间层面做到互相欣赏,中俄关系才有真正稳健发展的基础。而正是这一领域,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就目前而言,中俄关系有“二热二冷”,亦即“老年热,青年冷”、“上面热,下面冷”:55岁以上的中国人,拥有强烈的“俄罗斯情结”,而30岁以下的中俄青年人,则是在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共鸣基础;同样,中俄最高层关系的关系炽热与下层政府机关和国民之间的冷漠,也形成截然反差。这两个瓶颈不突破,中俄关系从长期看仍有隐患。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