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时评:在不安与忧虑中前行的2005

[ 2006-03-17 16:01 ]

 

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文章:2005年已近尾声,回顾这一年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不安与忧虑要远远大于欣喜与乐观。人类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还没有哪一年,能像2005年那样给世界带来如此之多的惊悸与困扰。


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的焦点问题在这一年中都有了新发展,包括伊拉克危机如何收场、布什主义的发展走向、伊朗问题和朝核问题等;而全球恐怖主义和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重组和演变正在让多极化趋势变得更加复杂。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态频频出现脆弱性危机。一再发生的大灾变考验着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也在呼唤人类必须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在印度洋海啸造成28万多人失踪或死亡后,人类步入了2005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声鹤唳中,人类终于盼到了这一“灾祸之年”的终结。往事不堪回首:发生在伊拉克的踩踏事件,近2000人死伤;突如其来的南亚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飓风横扫,“卡特里娜”吞掉美国保险业约250亿美元;空难频发,11起重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是2002-2004年三年的总和。


在重大灾变面前,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空前提升。1月,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举行世界减灾会议,描绘未来10年减灾前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召开,讨论灾难处理、抗击艾滋病和疟疾、防止气候变暖等社会公益及安全问题。2月,历经7年艰苦谈判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7月,八国峰会前所未有地把援助“人类文明的伤疤”———非洲和全球气候恶化作为议题。9月,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脑会议举行,150多个国家领导人就发展、安全、人权等问题做出了重大决定。2005年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的一年。


第二,中亚“颜色革命”遭遇挫折,美国自9·11事件后在中亚的战略扩张开始踢到石板。


2005年,美国多位高官频繁访问中亚,其对该地区的浓厚兴趣引起世人关注。从2005年4月至10月,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共有5位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中亚。美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新中亚战略”,力图扩张在中亚的战略势力,并保住美在中亚的驻军和机场,以确保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2005年初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郁金香革命”似乎让美国看到了新的希望。


然而接下来中亚局势的变化却对美国的战略影响带来了重大打击。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首次提出了要美国从中亚撤军的要求。安集延的动乱更使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大为紧张,他以强硬态度维持政权,宣布要美军在三个月内撤走基地。11月24日乌兹别克斯坦又要求部分北约国家停止使用该国领空从事对阿富汗的安全和援助行动。吉尔吉斯斯坦则在12月提出了大幅度增加基地租赁费用的方式乘机敲美国一把。随着12月5日哈萨克斯坦大选结束、原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再度连任,中亚的“颜色革命”风潮终于就此停息。在2005年中亚的战略竞争中,俄罗斯获得了明显的上风。
Page: 12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