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透视布什》第二章:布什的机会

2004-06-15 17:26:03
我来说两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2001年9月11日上午,布什总统坐在佛州萨拉索挞一所小学的教室里,看着七岁的孩子们表演识字阅读,面带微笑。但他心里却在想着刚刚听到的新闻:一架喷气式客机撞到了世贸中心双塔之一。

9:05,白宫总管安德烈.卡德跑进教室,对着总统的右耳低语道:“第二架飞机撞到另一栋楼,美国正在遭受袭击。”

总统有点目瞪口呆。但他还是强作镇静,不时对孩子们扬起眉毛:“哇,读得真棒。是六年级吧?”看上去,他似乎并不想让意外的消息影响到孩子们。他在那里继续呆了6分钟。布什先生一直没有解释为什么他还在教室里呆了6分钟才走。

无论如何,那6分钟充分显示了他的镇静,要不就是表演能力。他知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自己需要镇静,而他的国家更需要镇定。这种情况就像25年前他的一次飞行冒险。那一次,对飞行不甚了了的小布什硬着头皮把租来的一架单引擎飞机开上了天,他的糟糕的控制几乎使飞机在空中熄火,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才最终控制了局面,但令与他同机的唐·埃文斯意外的是,在安全落地后,小布什却再次开动了飞机,并神气地对埃文斯说,“嘿,我们在米德兰上空绕一绕吧。”事后,小布什意识到,越是局面难以控制时,越要镇定,而在对形势有些把握后,就要大胆出击了。

            朱利安尼的“样板”

在意识到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布什对他的助手说:“我要尽快回家。不能让那帮人把我挡在华盛顿外面。”但副总统切尼和秘密特工却恳请布什在外回避,切尼力劝布什不要马上回华盛顿,他要总统先呆在奥马哈附近的奥弗特空军基地。切尼当国防部长的时候就知道,奥弗特有一个极为完备的战略指挥通讯中心。

令布什欣慰的是,切尼在他缺席的10个小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当然还有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朱利安尼,他不仅帮助总统稳定了纽约的局势,还为布什提供了危机管理的现实样本。

正如纽约大学精神病临床教授诺曼·萨斯曼所指出的,“9·11”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普遍感到恐惧,大多数人平生第一次体验真正的恐惧。”在这个空前恐怖的时刻,朱利安尼没有半点退却的念头,而是立即冲往事发现场,与消防队员和警员一同在火光、烟灰中奔走,当大楼塌下时,他仍坚守现场,救治伤员、安抚民众,并不失时机地以铁腕严防趁火打劫者……纽约市民感慨地说:“他长得不像上帝,但他已经成了我心中的上帝!”在此后的几天里,这位以一天睡觉不超过4小时著称的市长,更是不眠不休,天天巡视灾场,表现出超凡的感染力,就连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赞赏他镇定与干练。

有着多年从政经验的朱利安尼很清楚,在危机中,不确定性是最影响士气和人们心理的,而要想减少不确定性和流言蜚语,就必须加强透明度,让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当第一架飞机冲向世贸中心后,朱利安尼就一直努力与媒体恢复联系,9月11日上午10点45分,也就是北塔被撞2个小时后,朱利安尼终于成功地与纽约第一新闻台电话取得了联络,并与主播开始了现场连线。在此危机时刻,饱受惊吓的全美国人耳边不时响起的抚慰之声,就是来自朱利安尼。此后,全美各大电视台暨广播公司,都以全天候整点灾难快报联播的方式,疯狂播放他向民众发表的现场谈话,而朱利安尼则以其坚定的口吻稳住了人心,并激发出人们的斗志来。

在谈话中,朱利安尼既深切哀悼了罹难者,也对恐怖分子表达了绝不妥协的坚定立场,同时表达了纽约必将重建的决心。在世贸大厦倒塌后,朱利安尼反复对人民说:世贸大厦必须重建!纽约美景岂是恐怖份子所能破坏得了的?!这些都深深打动了纽约人和全美国人民的心,也振奋了人们的精神,使人民重新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在媒体的配合下,纽约市危机后的政府公关工作做得十分成功。在危机中,公众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他们需要强大的政府,而此时,无论是市长朱利安尼,还是各政府部门,都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姿态,中央政府也很快做出了反应,整个社会被迅速凝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转危为安——而齐心协力。不仅如此,朱利安尼也给布什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使他对危机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包括危机中所蕴含的政治机会。事实上,在“9·11”之前,朱利安尼一直被丑闻所困扰,他的最后几个月的市长任期曾被认为将是黯淡无光的,但“9·11”却使朱利安尼得以“再生”,他的应变能力和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这使他成为公认的伟大市长。在朱利安尼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在布什身上再现并得以“升华”了。

   布什的“关键时刻”

在自传《勇往直前──通向白宫之路》中,美国总统布什曾经感慨地说,“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关键时刻,永远改变你的时刻,你开始新历程的时刻,你觉悟的时刻,这种时刻清晰如画,事后一切又仿佛有所不同。” 对他来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个永远改变他自己乃至美国和世界的时刻。

尽管随从仍劝他留在空军基地,但布什却再也等不下去了,9月11日傍晚,他便乘空军一号飞向了华盛顿。在专机上,布什看着从五角大楼的残墙废墟上不断冒出的浓烟烈火,似乎开始意识到他总统职位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他隐隐约约意识到,这场灾难将使他成为真正的总统。

恐怖袭击对美国人的打击前所未有。曾几何时,美国被看作是“安全的天堂”,人们一直生活在相对平稳和富裕的环境中,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够相安无事地在这块财富沃土上耕耘。对于美国人来说,骇人听闻的恐怖场面和千百人家破人亡的悲惨世界似乎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和他国的现实里。在心底里,他们认为恐怖与他们毕竟还有相当的距离。

然而,一场恐怖袭击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用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萨默森的说,恐怖活动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可以说,“9·11恐怖事件”为冷战后10年来美国人一直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观念和自由假日生活画上了句号。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恐怖分子对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袭击对美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许多人感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和睡眠困难。在“9·11”后的几周时间里,有十分之七的人感到自己情绪沮丧,有将近一半的人声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有三分之一的人失眠。其中妇女、家有孩子的父母亲和沿海大城市的居民在这方面的情况尤其严重。即便是布什本人,也十分担心妻子的安全,担心两个女儿,他特别嘱咐她俩呆在安全的地方(校园里)。1

“皮尤”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科胡特说,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恐怖袭击对美国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这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采取军事报复行动的一个原因。美国人需要发泄悲愤的情绪,即便是个人自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也在所不惜。

布什敏锐地意识到了恐怖袭击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新的使命就在眼前。他若有所思地对一个助手说,“你亲眼看到了,这就是21世纪的战争。”也正是从那时起,布什和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战争观和安全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史无前例的改变,一场特殊的前所未有的不对称的战争,改变了全世界的安全观念,同时也把布什推到了一个他此前无法想像的位置上,一个强势的“危机总统”的位置上。

民意使布什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处,站在了反恐战争的最前线。对于上台仅8个月的布什,2001年9月11日成为了他总统生涯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弱势总统迅速变成了一个强势总统。9月15日公布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纽约、华盛顿遭受恐怖攻击后,布什总统民意支持度高达86%,比他的父亲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海湾战争时的民意支持度高,也超过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而在此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小布什却一直受到来自国内外的批评,9月10日时的支持率只有51%(盖洛普)。

“危机总统”显然有着特殊的光环。事实上,在危机中,由于总统是民族团结与权力的象征,因此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也总会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他,并会尽可能地支持总统的行动。人们需要有人在黑夜里点起火把。谁首先点起火把,人们就会跟谁走。民众需要领袖带领他们前进。换句话说,正是危机所带来的失落与迷惘,民族国家受到伤害后的反击的渴望与决心,给了政治领导人以特别的力量。

但危机并不必然地带给领导人机会,因为历史上的许多危机都曾毁掉领导人的威望甚至性命。客观地说,使布什获得高支持率并能够长时期保持下去的,不止是危机本身,还有布什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以及他的危机管理能力。

布什知道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他,而他从前作州长时选人的一个口头禅就是“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是,看他对坏消息做何反应”。作为一个“受伤的国家”的总统,他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坚定的而又客观的态度。在整个美国处于混乱和悲痛欲绝的时刻,布什对他的副总统说,“我们拿钱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等到找出是谁干的,那帮人会对我这个总统觉得很不喜欢。有人得为这事还债。”读过MBA的布什很清楚,危机既可能成为更大危机的前奏,也可能成为一个重大转机的开始。在一番冷静的思考之后,布什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他需要尽快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且组织反击。

9月11日晚上,布什在白宫发表了首次电视讲话,在讲话中他许诺惩罚凶手,“包括那些庇护凶手的人”。显然他被激怒了,几乎不知所措,只是简要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们普遍感觉到,他显然也受到了打击——和整个美国一样。

“今天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惨剧,”他说,“两架飞机撞到了世贸中心,这显然是对我们国家的恐怖袭击。”然后,他开始用口语性词汇誓言要“追捕并找到犯下这件罪行的伙计们。针对我们国家的恐怖活动不会有好下场。”就这样,布什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把民众的怒火成功地引向了恐怖份子,并点燃了足以长久温暖他的总统宝座的“反恐”之火。

但“点起火把”只是第一步,你还需要清楚地告诉人们往哪里走,怎么走。反击是必须的,可问题是:敌人是谁,他们在哪?布什直接听取了情报部门的回报,并和副总统切尼、匆匆赶回的国务卿鲍威尔进行了磋商,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恐怖活动是“对自由的袭击,我们就这样定性”。至于罪魁祸首,布什想到了本·拉登。虽然情报部门未能迅速提供确切证据说明是本·拉登一伙所为,但布什必须尽快找出一个宣泄民愤的出口,他只好先一口咬定拉登再说。

这里面有一种政治智慧。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在西部牛仔时代,美国执法当局往往把恶贯满盈的罪犯当众实行绞刑,一旦罪犯被吊死,围观的民众乃低头叹息离去,所有的民愤于是消失。于是,在4天后,也就是9月15日,布什说,“毫无疑问”,本·拉登是“我们所称的头号嫌疑犯”。嫌疑犯的名单也很快列出。

布什此举被认为是“9·11”危机管理中的关键性之举。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危机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前提,事实证明,尽管这一名单未必十分准确,但却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为了稳定民心,布什不仅走向了危机的“前线”,也走向了教堂。布什意识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美国人需要镇定,需要某种信仰的支持,他选择了基督教。他派专人接来了大主教,并参加了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按照美国传统举行的弥撒,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弥撒的美国总统。尽管此前的历任总统都自认为是基督教徒,但布什无疑是其中十分虔诚的一位。早在好多年前,布什就曾声称,耶稣.基督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他敬佩的哲人。

值得一提的是,布什有一个强有力的、团结的班子。应该说,布什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他不仅能够在自己的身边聚集一群精英,还能耐心、尊重、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他所自谦的“能和这群人一道工作也是一件幸事”则深深打动了身边的人。还在布什担任得克萨斯州长时,他就决心组织一个建设性的政府,来到白宫,他仍然坚持这一主张,在这里,无论怎样强烈的个性都会得到包容,每个人都受到尊重,都有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所有的摩擦都是前进中的摩擦,为的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受到攻击,其他人都会挺身而出,而不会看热闹或拆台。这个班子在平时也许会像布什一样显得平凡,但在危机中,却能够迅速汇聚起力量了,表现出坚强的斗志,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来,由于所有的人都能独当一面,布什也便得以指挥若定,从容组织起反击来。

布什很清楚,国家的创伤和个人的创伤一样,先得恢复体力才能思考下一步行动,如果美国受此一击,复原时间太慢,过程太混乱,不但使恐怖分子的目的得逞,而且会使伤害波及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布什要求国会同意拨发经费,协助纽约灾区清理现场,恢复正常活动,救助灾民和伤患。

布什本人也多次前往“灾区”慰问和安抚民众。布什还希望美国人民回到空中旅行中去,回到正常的工作中去,回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去。9月27日,布什从华盛顿乘坐“空军一号”前往芝加哥视察,其父老布什也从波士顿乘民航班机返回休斯顿。布什父子的行动希望说服美国公众相信,乘坐飞机是安全的。事实证明,布什的亲民姿态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每天都能看到的布什的坚定的表情,是困难时期最好的镇定剂。

经济上的措施也必不可少。显而易见的是,至少在短时间内,“9·11”恐怖事件重击了美国经济,特别是经济信心。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并从商多年的小布什清醒地认识到,打赢反恐战的同时也必须搞好(经济)防守。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在“9·11”事件后不但向美国银行系统立即大量注资,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且还紧急降息0.75个百分点。

在布什政府采取多项积极金融政策的同时,美国国会也着手制定了刺激经济的财政计划,一直悬而未决的减税问题也终于在这个特定时刻有了突破。10月5日,在布什的敦促下,国会通过了600亿美元的减税法案。此间,为了帮助推动经济继续运转,国会还通过决议向航空业提供1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包括现金和贷款担保),来确保航空业保持运营和稳定,而银行业则筹集起7390亿美元资金以应付随时可能的贷款要求。

为了给消费者和投资者打气,布什多次表态,坚信美国经济前景乐观。9月22日,布什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说,美国经济受到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冲击,但他认为美国经济从根本上讲仍是强健的。他强调,恐怖分子虽然摧毁了美国繁荣的象征——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却不可能破坏美国繁荣的根源。布什自信地说,“美国的财富不是体现在玻璃和钢材上,而是体现在美国人民的技术、辛勤劳动和企业家精神上,目前这一切与两个星期前一样强健。”这些话,都深深鼓舞了美国人民,也激发了人们战胜危机的斗志。

值得一提的是,布什政府还呼吁消费者保持冷静,“为国家而消费”。9月17日,切尼敦促美投资者和消费者,应持续扩大支出。他说:“我希望,美国民众在对恐怖事件的死难者进行沉痛哀悼的同时,应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信心。不要让任何外部事件影响到我们经济的活力。” 这也是布什的意思。事实证明,正是美国消费者不减的消费热情帮助了美国经济奇迹般地度过了那段最阴暗的日子,而布什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也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防守反击”

对于9·11之后的美国,民众的希望就是彻底打击恐怖主义,重建安全的天堂。布什很清楚这一点,并且很好地利用了民众的情绪,把反恐战争引向了一个对美国和他自己都很有利的方向。每天早上,在华盛顿、戴维营或在旅途上,布什总是以“威胁评估”——一份由美国情报机构和执法机构挑选出来的有关潜在的恐怖活动的资料汇编——开始其一天的工作,评估内容便决定了他这一天心情的好坏。2在“9·11”事件后的头几天,布什就要求提供有关摘要。他是第一位要求每天阅读如此广泛、详细的威胁评估报告的总统。布什的顾问说,这使他变得既敏锐又冷静。在局势得到控制之后,布什开始从战略的角度去评估和应对这场危机。

 “加强防守” 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再遭恐怖主义的毒手,白宫加强了全国范围的安全防范,并立即成立了内阁级的“国土安全办公室”,并由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曾任陆战队军官的里奇出任主任委员。8个多月后,2002年6月6日,布什提议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土安全部”,并于当年11月25日签署法案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这一拥有17万员工的新的内阁部门总揽了财政部的海关署、秘密服务局、司法部的移民局、交通部的海岸防卫部队等22个部门,年经费近400亿美元,旨在加强交通安全、紧急情况应对、预防美国遭受生化及核武器攻击、保卫美国基础设施和汇总情报等4个方面工作,同时协调联邦政府各机构之间的反恐行动,防止美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一句话,就是要以高度集中来增大反恐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尽管该部的创建触动了多方利益,但布什升格“国土安全”的苦心却被广泛接受。事实上,在“9·11”之后的近两年里,美国本土保持了相对安定,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增强国土安全的举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民众所认可。

虽然中央情报局在“9·11”恐怖袭击的防范上难辞其咎,但布什知道,在国难期间情报机构的作用是非比寻常的。因此,9月26日他特地前往华盛顿近郊的中央情报局总部视察,并表示对中央情报局和局长特内特深具信心。此后,中央情报局(CIA)等情报部门也确实加强了反恐方面的情报工作,但就像其历史上所扮演的蹩脚角色一样,CIA还是给布什添了很多麻烦,也背了不少黑锅,尤其是在2002年的“预警事件”和2003年的“伊拉克门”上,CIA都成了媒体和公众首要的攻击对象,而特内特则以主动承担责任的方式表现了对布什的忠诚。

坚决反恐的决心也必不可少,并且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9月17日,白宫发布了布什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内容,布什认为“反恐怖的战争将会持续两年以上”,他预见比两年还要长,将会有多个战场,并宣称“只要有任何恐怖分子建立政府,就需要进行一场战争。”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讲话。一方面,它表示了美国政府一定要剿灭所有地方的恐怖主义的决心,也就是说,只要还有恐怖主义存在,美国的反恐战争就会坚持下去,哪怕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也要把反恐进行到底。3 9月20日,布什在国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反恐怖主义之战以‘基地’组织为起点,但并不以此为终结。这场战争将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我们找到、制止并捣毁每一个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

另一方面,布什暗示了对某些国家的战争。“只要有任何恐怖分子建立政府,就需要进行一场战争”的潜台词是,只要某个政府被认定与恐怖主义有染甚至就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美国就会毫不客气地予以清除。9月18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从另一个角度谈到“持久战”的问题,他说:“很明显,即便拉登死了,他的组织网络也会四处袭击,因此问题显然不仅是拉登的威胁。”换句话说,解决恐怖主义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拉登的问题,还有很多恐怖组织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需要对付。

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9月13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保尔·沃尔福威茨首先表示,反恐怖主义行动将是多方面的,“不能只动用军事力量,要动用美国政府的全部资源。”随后,布什肯定了他的说法,宣称不能光靠武器军队,要“利用一切资源”——外交、情报、执法手段、财政力量和战争武器,通过公开的和隐蔽的方式,来制服敌人。这种说法不久便成为一种模式,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尽管白宫上下说起反恐都慷慨陈词,但也有慎言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到“文明的冲突”的问题。虽然有人把“9·11”与“文明的冲突”联系在了一起,但白宫立即否认了这种说法,它不想也不敢把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立起来。不过布什却出现了口误。9 月16日,布什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次十字军东征,这场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他的这个用词,引起了一些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团体的不满。4观察家称布什很可能是说走了嘴,把自己自比为“东征的十字军”,为遇难的美国人报仇,横扫阿拉伯世界,也许正是一些美国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但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白宫随即就此进行了正式道歉。美国国内也无人再提此事。

9月17日,布什还走访了华盛顿的伊斯兰中心,并且表示,“恐怖从来就不是真正的信仰。这不是伊斯兰教存在的理由。伊斯兰教代表的和平。”他坚持认为,“在这个国家里,佩戴面纱的女子不必害怕走出家门。否则,就不是我所了解的美国,也不是我所尊重的美国”。两天后,布什再次表示,美国决定对恐怖主义将发动的军事打击并不是针对全世界穆斯林,“无论从哪个方面,我们都没有把这看成是一场宗教战争。事实上,伊斯兰人民崇尚和平,穆斯林信仰是和平的信仰。在美国,有数百万的人信奉穆斯林,他们和我一样,也热爱我们的国家,在向国旗致敬的时候,他们和我一样坚定不移。”在此之后,美国政府一直极力避免把反恐与“文明的冲突”扯上关系,即便是该理论的提出者亨廷顿也著文否认这是一场文明的冲突。

在特定的氛围下,“以反恐划线”成为了一种新的联盟观念的基石。9月20日,布什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这场战争“不仅是美国之战”,也是“世界之战”,他要求“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都要做出抉择,你们不是站在我们这一边,就是站在恐怖主义分子那一边”,并声称任何继续庇护或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视为是敌对政权”。

也正是从那时起,一条红线开始在布什心中形成,那就是说,谁真诚地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谁就可能得到美国的善待,谁反对美国的反恐战争或者说被认为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谁就是美国的敌人,迟早要付出代价。

事实上,从“9·11”后布什与各国领导人的沟通情况及各国的表态看,人们不难发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与其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对“9·11”感到兴高采烈的伊拉克,很快便上了白宫的“黑名单”,并在一年半后遭到了美国的军事打击,而此前与美国关系多少有些紧张的俄罗斯、中国和巴基斯坦则很快与美国缓和了关系,美俄关系甚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让我们来看一下布什在“9·11”后几天里的通话记录:

9月12日,布什同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进行了交谈,并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两次通话。

9月13日,布什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沙特阿卜杜拉以及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通了电话,表示要建立一个国际反恐怖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白宫新闻秘书阿里·弗莱舍在9月12日下午举行的简报会上特意提到了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

弗莱舍介绍说,布什在两次通话中都感谢普京总统打来电话并于昨天发来慰问信。第一次通话持续了5分钟,第二次7分钟。 普京告诉布什,他已签署一项命令,于9月13日正午在全俄罗斯举行默哀并降半旗,以表达俄罗斯人民的愤怒和他们同美国人民的团结。弗莱舍说:“两位总统都表示将在今后几周内密切合作以反击那些对昨天的恐怖主义行为负有责任的人。”普京的明朗态度让布什感到非常满意,9月26日,布什即投桃报李地表示,车臣地区内有本·拉登的追随者并呼吁将他们绳之以法,从而一改过去对车臣问题的暧昧立场。10月11日,布什更是进一步表示,希望能和俄罗斯达成一种新型的战略关系。果然,7个月后,他在莫斯科与普京一同把美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弗莱舍另一个特别介绍的是布什同江泽民主席进行的大约10分钟的电话交谈。弗莱舍说,布什感谢江泽民对美国人民表示的慰问和关心,两位领导人也共同表示将一起努力打击恐怖主义。也正是从那时起,中美关系开始从上半年的“撞机”事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9月13日上午,布什在记者招待会上又特别提到了他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电话交谈。在那个非常的时刻,这位感情丰富而率直的总统,对中俄这两个昔日潜在敌手的善意和支持有着特别的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日后美国的对华和对俄态度。

另一个为布什所特别提到是巴基斯坦。布什对新闻记者说,巴基斯坦领导人佩尔韦兹.穆沙拉夫表示愿与美国进行合作。布什说,他赞赏这一表示,现在需要看看这样的表示究竟意味着什么。鉴于巴基斯坦态度明朗,美国对巴基斯坦相关核制裁很快被放弃,10月17日,布什还授意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再次向巴基斯坦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从而使“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援助达到了1亿美元。 当然了,使两国关系迅速发生转变的不仅是巴方的善意,更是出于打击塔利班和拉登的考虑。在写给鲍威尔的备忘录中,布什很坦率地说,对巴基斯坦进行援助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有了各大国和“关键国家”的支持,美国的反恐联盟的组建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截至9月30日,已有100多个国家对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表示支持,有27个国家表示愿意给予美国部队飞越领空或着陆权,包括在中亚的前苏联共和国。就连伊朗都已答应,如果美国飞行员被迫在伊朗领土上着陆,它将帮助这些飞行员。5

就这样,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一张大网已经张开,而捕捉的对象则是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基地”组织。

1 比尔.塞蒙,《还击》,Regnery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他的父亲曾经告诫他,当总统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每天早晨听取情报部门的汇报。
3当记者问道,反恐怖战争是否会像冷战一样,耗费50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回答是,不知道。鹰派主力、国防部副部长保尔·沃尔福威茨的回答则要明朗得多,他说,美国将以持续性的军事行动反击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主义攻击,“有一点是清楚的,不管攻击多么猛烈,不会只发动一次军事反击。”
4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基督教对穆斯林圣地发动的的一场野蛮战争,穆斯林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
5用美国媒体的话说,伊朗支持反以色列的恐怖组织,但是反对塔利班。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