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4月16日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杀案件引发我们回顾了历史上系列的枪杀案,从这些多起的案件中,我们发现其直接"导火索"几乎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诱发了犯罪分子的心理问题,而犯罪分子又没有及时疏导自身的心理疾病,最终酿成血案。
诸多不利环境诱发心理问题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嫌犯赵承辉小时候(1992年)就跟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他父母是华盛顿郊区一家洗衣店工作,可以说生活相当不容易。(韩国媒体报道说赵承辉移民美国前生活穷困潦倒)另外,主流文化对亚文化会有排斥问题。赵承辉到了美国之后,他本身自带的韩国文化自然就降到了亚文化的地位。
有的美国民众表示,赵承辉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存在问题。现在美国社会中,家人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多,每天不会花很多时间交流,所以美国的孩子常会感到迷失方向,孩子们也会产生很多怨气,而且很多网络游戏或是电子游戏有太多暴力的画面,对他们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当今的现实来看,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人们的生存压力普遍增大,而人际关系又出现疏离化的倾向。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落的一些人群,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得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样的问题在大学生人群中同样存在,少数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被极度"保护",长期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缺少对社会及他人的沟通与理解,造就了他们脆弱的"玻璃心",而我们道德建设的实践对于这一新情况,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留下了道德领域的"真空地带"。
学校会立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
案发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长斯特格在发表的声明中说,"面对这样一起让人难以理解的、愚蠢的恶行,最初我也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学校会立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我们计划明天中午在卡塞尔体育馆举行集会,开始我们为这场悲剧的疗伤过程。"
为我国敲响警钟 教育部门应重点关注
毋庸讳言,在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同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大学生认为目前这一群体总体上心理素质很差或较差的比例高达23.1%。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每年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高校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伤害他人或自杀的事件有所上升,马加爵案就是典型一例。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目前的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现状是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各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更多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提升自身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把大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培养。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帮助渠道,让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应该与全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建立健全一个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早期发现问题并作出果断及时的处置,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素质与心理培养必须改变"大一统"的填鸭式道德说教,而应该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让每个人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理性,善于分析所处的情景、所遇到的人际关系,善于分清价值观上的是非曲直,理解可能的行为后果,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和谐的社会要有和谐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一个由心理健康、道德自律的广众组成的社会,才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晓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