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不是纽约人的冷漠,这正是他们的坚强,生活还是要继续,不能够被这样的悲剧吓得失去了思考能力。而政府除了要确保城市和国家的安全,不能够把反恐当成理由,忽略了民众的需要,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凤凰卫视记者 闾丘露薇(现在哈佛大学进修)
***“纽约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
一转眼,已经是9·11的第五个年头。还记得去年的这一天,我人在纽约,坐在第五大道的咖啡店里面,看着在我面前匆匆走过的纽约人。那天晚上,从世贸中心遗址射出的灯光照在纽约的上空,但是除了这一点,纽约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
今年,因为是五周年的关系,和去年媒体几乎没有什么篇幅相比,今年的9·11似乎要更受到重视一些。几个星期前,世贸中心的重建在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复工了。我正好住在对面的希尔顿——当年这座酒店也受到了波及,站在窗前,看着对面的世贸遗址,看不出来那里和普通的工地有怎样的区别。门口已经没有了那些鲜花,以及那些寻人启示和失踪者的照片。现在站着的都是来拍照留念的游客,仅仅是到此一游的感觉。
***“这是纽约人的坚强”
最近我看了电影《世贸中心》,它讲述的是那一天两名被埋在大楼下面,然而却奇迹般生还的纽约警察的故事。我想,9·11虽然让两座大楼轰然倒下,也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但那一天同样也让更多的人珍惜生命的美好,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足够爱自己的家人?是不是过好了自己的每一天?和那两座庞然大物相比,生命更加脆弱,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好好把握它。
打开电视,那天的场面在不同的电视频道里面不断地重复,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一天。不过纽约人现在关心的已经是其它的问题,需要政府正视的问题,比如曼哈顿的空气质量,是不是应该花那么多的钱来重建等。这不是纽约人的冷漠,这正是他们的坚强,生活还是要继续,不能够被这样的悲剧吓得失去了思考能力。而政府除了要确保城市和国家的安全,不能够把反恐当成理由,忽略了民众的需要,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四)
“中国人是否了解美国,用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可加以判断。首先,美国是什么?其次,中国对美国应该怎么办?”
——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秘书长、高级分析员袁铁成(前《中国青年报》外交事务资深记者)
***9·11的深刻印象
9·11当天,我正在华盛顿,应该是中国第一批奔赴五角大楼附近现场采访的记者,印象非常深刻;次日,又在华盛顿经历了美国人的游行示威,见证一个社会稳定的国家表达抗议和爱国是什么状态,印象更加深刻;一周年时,我受美国驻华大使之邀请,参加美国政府在中国的飞地上举行的烛光纪念活动,印象特别深刻;再一周年时,我在华盛顿感受到的不再是9·11本身,而是纠缠不休的阿富汗问题和伊拉克问题,印象还是深刻。
***三个版本的美国
从观察者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至少存在三个版本的美国:你个人印象中的美国、他人印象中的美国和真实的美国。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有三个版本的美国:中国主流媒体选择性、一贯性描述的美国――可能是一个高度泛政治化的美国;你我他自己了解的美国――可能是非常片面的美国和实实在在的美国,也就是真实的美国。
中国人往往会说,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而中国人很了解美国,而且,中国人了解的美国比美国人了解的中国要多。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普通民众角度看,或许是这样——中国很多人都知道布什,但是,美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胡锦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美国已经庞大到不需要这么了解中国,就像中国庞大到不需要了解新加坡一样。
***“了解它才能面对它”
其实,中国人是否了解美国,用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可加以判断。首先,美国是什么?其次,中国对美国应该怎么办?
在中国总有这么一种现象,一旦美国发生什么事情,各种各样的媒体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美国问题专家。乍一看,中国到处都是观察美国、了解美国的专家,但真正谈及对美国的了解时他们又往往语焉不详。绝大多数人在国内媒体上谈论美国时,其实并没有弄清楚美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去了解美国?中国为什么要知道怎么对付美国?道理很简单:当你遇到他时,你可能会喜欢他或不喜欢他;如果你不喜欢他,你就可以回避他;如果你不能回避他,你就必须要面对他;如果你必须要面对他,你就必须要了解他;只有你了解他,你才知道怎么对付他。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就是中国遇到的“冤家”;20世纪,中国没有回避它;21世纪,中国也很难回避它。那么,中国只有去了解它,才能真正知道怎么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