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军事>环球军情
俄美导弹防御合作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2007-04-29 08:3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俄罗斯《消息报》2007年4月25日报道,4月23日,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试图使莫斯科相信,美导弹防御系统不会为俄罗斯带来威胁,美俄可以在该领域内进行合作。俄方则认为,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有其长远打算,是经过深谋远虑的。

·交换情报——技术流失的冒险行为

美方提议的在导弹防御领域进行合作是老瓶装新酒。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双方已经就该问题进行试验性交往。俄美军方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首长-司令部演习中共同演练了对导弹袭击的反击,该演习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演习在美科罗拉州举行过,也在俄国防部第四中央研究的一个基地举行过。

俄准备与美交换导弹发射预警情报,即在俄远程预警雷达获取导弹发射数据之前交换情报。目前俄建有7座预警雷达。俄甚至想与美交换研制这些雷达系统的资料。

俄战略核力量问题中心负责人伏拉基米尔.德沃尔金向《消息报》称,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是,研制两国共用的导弹防御系统低轨道卫星情报保障系统,俄可以研制和提供将卫星送入轨道的重型火箭,运载火箭可由俄军退役的导弹改制而成,这样可降低系统研制费用。最重要的是不仅仅研制和部署这样的系统,还有其共同使用系统的问题。

共同研制导弹防御系统,将会导致两国的敏感技术流失。双方都不愿意丢失这些技术。这也是双方无法就该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显然盖茨访问莫斯科时也没能就该问题达成协议。同样在赖斯访问莫斯科时也不可能达成协议。

·非对称关系

美将按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研制超高速的、高机动性的新一代动能拦截器KEI。计划首先将其部署在陆基发射装置上,后期部署在空基和海基运载工具上。未来美计划大规模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空中和太空层拦截系统,空基激光拦截器(ABL)用于拦截发射中的和处于飞行弹道中的作战导弹和弹头。第一架激光试验飞机“波音-747”已经装备了了激光系统。美计划2012至2015年装备7至8架装备有ABL系统的飞机。可能会在太空部署太空拦截器Brilliant Pebbles作为补充。

在这种条件下俄要保障能够进行核反击,必须对核力量进行现代化改进。俄目前已经着手对核力量进行改进了。主要做法有大规模部署井式和机动发射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并将这些导弹改装为分导式多弹头。

在非核反击手段方面,俄准备在距离边境较近的地区部署最新型战役战术导弹“伊斯坎德尔”。目前正解决将其射程从500千米增加至1000千米的问题。俄还改进自己的反导系统。俄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大将称,俄将在近期部署新型地空导弹系统S-400“凯旋”,该型防空导弹可拦截弹道目标。另外,俄还准备研制新一代防空系统,新一代防空系统可拦截任何空中目标和太空目标。

·概念的游戏

俄专家认为,部署在波兰和捷克导弹防御系统,不会给俄带来威胁。从技术角度上来说,部署在捷克的导弹防御系统雷达仅能监控乌拉尔以西的欧洲地区。 在这一范围内的莫斯科周边部署有新一代战略导弹系统,在萨拉托夫州部署有井式发射的“白杨-M”导弹,在伊万诺沃州部署有公路机动发射的“白杨-M”导弹。

俄常驻北约代表康斯坦丁.托茨基认为,俄美之间在该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是可能的导弹威胁出现的时间和规模。他认为,美部署在欧洲的1部雷达和10枚拦截导弹无力防范中东的大规模导弹袭击。这一系统应该扩展。这也就是向美国宣布,美在东欧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仅有地区性性质,不会打破地区性力量均衡。

俄准备与美进行合作,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手段,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几百枚攻击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导弹。如果不是这一目的,美导弹防御系统只能是用于防御更加强大的敌对方。目前只有俄装备有几百枚陆基和海基战略导弹。

俄战略导弹早已引起美不安。与苏联时期不同的是,俄目前在该领域内的研制工作已经有飞速发展,导弹飞行弹道不是按传统的、计算机计算的抛物线飞行,而与巡航导弹一样,在飞行中改变飞行高度和方向。使美国尤为不安的是导弹弹道未段,在导弹抛出核战斗部时,仍不是按抛物线弹道飞行,而是以超高音飞行,并改变飞行弹道。专家确信,俄新型核弹头可在飞入稠密大气层后瞄准,这时不仅不能对其拦截,现有的雷达系统也无法对其实施侦察。

要消除这种威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将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在离导弹发射阵地较近地方,这样可在导弹发射后的弹道助推段试图将其拦截。这也是美国将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在俄周边国家的原因。但这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拦截导弹。原因是“白杨-M”的助推段飞行时间少于5分钟。导弹从萨拉托夫或者伊万诺沃飞到波兰仅需要几秒钟。在这段时间里美拦截导弹无法进入战斗状态。当然这只是一时之势。技术在进步,美国未来可能会在研制出达到这一战役战术指标的拦截导弹。美导弹防御系统的长远规划就有这一目标。所以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过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只是先占领地盘,未来从那里发展和增强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来源: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