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国外媒体新近报道,美国空军已投巨资在展开一项名为“革命性弹药”的研制计划。其计划主要内容是:加紧研制“反物质武器”,并预计在15年后能够制造出“反物质”发动机的原型机来,武器杀伤力将随之剧增。
据悉,新一代“特殊性能武器”,是把核武器的5种杀伤效应(光辐射、冲击波、瞬发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加以剪裁、增减,从而有所抑扬的核武器。其中主要是:“中子弹”,又称加强辐射弹,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元素,实际是一种增强辐射效应,并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的武器。除中子弹外,第三代核武还有:“减少剩余辐射弹”,也称冲击波弹,关键是降低裂变能量在总能量中的份额;“增强X射线弹”,以X射线摧毁来袭的核弹头;以及“核电磁脉冲弹”,可穿过目标缝隙和天线孔造成破坏;而所谓第四代核武,则主要是指前述的“反物质武器”。
什么是“反物质”呢?反物质是指: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而“反粒子”,则是对应于正常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的“电荷共轭态”。说得通俗一点,生活中充满着的物质,称“正物质”。正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反物质”的原子中有同样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但质子、中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却刚好与“正物质”的相反。
早在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舒斯特就率先提出了“反物质”的概念,但他很快又信心不足地认为:可能是“梦想”。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理直气壮地重提“反物质”的概念,他把20世纪初的两个伟大里程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狄拉克方程”,并指出:电子运动必须满足该方程,电子的自旋则必然有“反能态”存在,从而预言了电子的反粒子,即“正电子”存在的必然性。仅隔两年后的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宇宙线观测的云室照片中果真发现了正电子,其轨迹与电子的极性恰好相反。195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利用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又发现了反质子的存在,这就为“任何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的科学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后,科学家为寻找反物质做了不懈的努力。
反物质的最大魅力是:一旦一种反物质与对应的正物质相接触,两者便立刻“湮灭”,由于这时质量完全消失并同时转化成释放的能量,于是使反物质武器的能量特别巨大。这正是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
除“反物质武器”这一“重点”外,第四代核武还有:“金属氢武器”和“核同质异能素武器”等。“金属氢武器”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将氢转成固态结晶体,即形成“金属氢”,它是目前威力最大的化学爆炸物。而“核同质异能素武器”是指:质量、数量和原子序数相同,却具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核同质异能素”,它也是巨能炸药,其爆炸后的能量可比相同质量的TNT炸药大100万倍。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代核武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核聚变,因而无须做核试验,可作为“常规武器”来用,这就可能绕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而可以放手地进行,这也正是一些国家竞相发展第四代核武的重要原因。
国际有关研究指出,当前不排除少数军事大国的核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包括:第三代或第四代核武在内,或者在“高穿透力”、“小当量”、“非战略”、“清洁”核弹等方面的新进展。
然而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50多年过去了,今天,核武器仍然是用一根细线悬在世界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