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在许多伊拉克年轻人眼中,这个国家的明天依然美好。美联社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年轻人不打算离开祖国,乐观看待未来,但同时为求学、就业等难题头疼。
不放弃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字,伊拉克总人口3000多万,其中大约1800万人年龄小于25岁。美联社分析,年轻人是伊拉克的未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婚姻状况以及是否打算留在这个国家都将决定伊拉克能否早日实现和平、富饶。
伊拉克政府一项调查显示,80%的年轻人不愿离开国家。
21岁女生沙赫德·阿卜杜勒—阿米尔·阿巴斯在首都巴格达一所学院求学。她的父亲2005年死于教派冲突。
她告诉美联社记者:“我希望国家越来越好,民众可以过上稳定的日子,享受安宁。只有国家解决了安全、政治和经济问题,我的个人理想才会实现。”
伊拉克青年和体育部2009年调查6492户人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5087人年龄在10岁至30岁,其中六成年轻人对国家未来持乐观态度。
25岁的费卢杰市民阿卜杜勒—瓦杜德·法齐因家境窘迫而不得不辍学打工。他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我的梦想与所有伊拉克人一样:过上平静而有尊严的日子,远离战乱。”
不满足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无法上学或中途辍学以及找不到稳定工作是最大烦恼。
青年和体育部的调查显示,92%的年轻人接受正式教育,但辍学率依然较高。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15岁至24岁人群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校读书,其中男性比例较大。
青年和体育部尽可能地通过开设体育俱乐部、教授计算机课程、开办艺术中心等方式帮助年轻人。只是,这一部门无权创造就业岗位。
伊拉克年轻人的失业率较高。2009年,只有46%的25岁至30岁伊拉克人在职。
对于年轻人而言,最理想工作是政府职员。在那里,中等级别员工月薪为600美元。
南部港口巴士拉25岁青年阿克拉姆·哈希姆一边在照相馆打工,一边接受计算机课程培训。他说,自己渴望在政府供职,可惜没有“门路”。
“一份稳定的政府工作可以帮助我的家人,”哈希姆说,如今他和妻女与父母以及6名其他亲戚同住,“现在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非常难。”
不隔绝
伊战结束后,原先当政的逊尼派遭边缘化。美国2011年年底撤军后,伊拉克深陷政治危机,教派矛盾凸显。
2009年的政府调查显示,将近四成年轻人不愿和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交谈。52%的年轻人没有与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结交朋友。
联合国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特使马丁·科布勒本月14日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他发现部分伊拉克年轻人近期参与一系列实地考察旅行,地点是其他教派的清真寺或神庙,展现出好奇心以及想要了解对方的意愿。
“他们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布勒说,“甚至有一次,他们打断族长的讲话,称不想听教派立场。他们要求‘想听听有关就业、未来的事情,而不是宗派主义’。”
科布勒认为:“有包容心的年轻人明天会成为有包容心的成年人……民众团结一心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