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河北石家庄车流缓慢通行,雾霾影响市民出行。 中新社发 翟羽佳 摄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陈林)当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凯提交“大气治理联防联控”的议案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长陈国鹰正像往年一样,遭遇记者的“围堵”。
今年全国两会,大气污染治理依然是热词。开幕伊始,躲藏多日的雾霾还“偷跑”出来凑热闹。
面对历史形成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结构,河北近年加大了化解过剩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对钢铁等传统支柱行业进行压减、转型升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庆申深有感触。
他所居住的河北,环抱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当地着力打造京津冀环境生态支撑区的同时,也饱受大气污染困扰。环保部公布的中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北有多城连续数年排名后十位。
从2013年起,河北开展声势浩大的“6643”工程,即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官方称之为“壮士断腕”。
“早改比晚改强,环保不达标会被关停,经营会受影响,更会污染环境。”杜庆申坦言,从1993年建厂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严格的环保要求,企业原有的普通钢铁生产线或砍掉,或重新改成特钢线,虽产量没以前多,但特钢利润略高一些。
他表示“因审查特别严、产能不减肯定不行”的同时,也认为如果国家再不治理大气污染,再过几年就真的没法治理了,所以要主动压减。“这不是贡献,是本分的事”。
在杜庆申眼里,经过连年治理,河北大气环境在去年有了明显好转:“也还有雾霾,但没以前那么重。”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部生产技术室主任方丽平同样认为,相比之前,近两年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她说今年“唐钢”的炼铁指标,比前几年又下降了,并已成常态,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了转岗。
近年,方丽平所在的钢企不仅牵手全球最大钢贸商,还与塞尔维亚等地签订相关协议,把触角延伸到海外开拓新市场。已在钢铁领域工作26年的她发现,钢铁产能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的非钢领域收入也渐成盈利主流。
陈国鹰说,河北是全国治理大气污染力度最大的省份,近年采取了压能、减煤、治企、控车、降尘、禁烧、增绿等一套“组合拳”,成效已开始显现。去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了18.9%,比2013年下降了28.7%,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降幅最大,效果明显。
确保到2020年PM2.5较2013年下降40%以上,是“十三五”时期河北治理大气污染目标。对此陈国鹰表示,今年在治污“组合拳”基础上,还将进行散煤、焦化、裸露矿山、道路交通治理等专项行动。“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也必须要实现。”(完)